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特种机器人企业在自主研发和下游应用领域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国产特种机器人在无人机、水下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系列化产品初步成型 [23] - 中国老龄化加剧为智能特种机器人制造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预计到2026年,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8.4亿美元 [31] - 未来智能特种机器人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将提高,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资,为特种机器人融入AI技术,以增强其工作效率,进而在未来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 [40][42] 行业定义 - 智能特种机器人,又称为专用服务机器人或特殊作业机器人,是应用于专业领域,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操作或使用的,辅助或代替人执行任务的机器人,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适应能力,能够在复杂或危险的环境中执行任务 [2] 行业分类 - 按照使用空间可将智能特种机器人分为地面机器人、地下机器人、水面机器人、水下机器人、空中机器人、空间机器人、其他机器人 [3] 行业特征 - 技术集成度高,融合了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多种先进技术,使得智能特种机器人能够具备自主感知、决策、执行和交互等高级功能 [13][14] - 应用领域广泛且专业性强,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农业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需求和挑战,需要具备强大的专业研发能力和定制化服务能力 [13][15] - 产业链协同性强,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制造、机器人本体生产、系统集成、应用开发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之间紧密相连,相互依存 [13][16] 发展历程 - 萌芽期(1980 - 1990年),特种机器人开始逐步进入医疗领域,“八六三计划”为智能特种机器人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17][18] - 启动期(1991 - 2010年),中国确立了特种机器人与工业机器人及其应用并重的发展方针,初步建成了9个机器人产业化和科研基地,加速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并逐步引入了特种机器人技术 [17][20] - 高速发展期(2011年至今),中国在机器人制造方面的技术突破显著,如“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玉兔号”巡视器顺利驶抵月球表面,同时智能特种机器人企业规模扩大 [17][21] 产业链分析 产业链上游 - 零部件与核心技术供应环节,主要包括核心组件、材料和软件技术等,传动系统在特种机器人的核心构成中占据成本的最大份额,至少占总成本的40%,在高精度应用场景中占比更是攀升至50% [22][26] - 上游厂商包括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25] 产业链中游 - 整机制造商及系统集成环节,主要包括设计与制造,中国特种机器人企业正加速推进自主研发的步伐,国产特种机器人在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领域已占据明显优势,系列化产品初步成型 [22][28] - 中游厂商包括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等 [27] 产业链下游 - 应用领域环节,主要包括军事、农业、电力、石油、核能等领域,在中国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医疗手术机器人的兴起成为缓解基层医疗压力的关键解决方案,预计到2026年,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38.4亿美元 [22][31] - 下游渠道端及终端客户包括中国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华源电力有限公司等 [30] 行业规模 - 2019 - 2024年,智能特种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由22.59亿人民币增长至61.03亿人民币,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1.99%,预计2025 - 2028年,市场规模由74.06亿人民币增长至134.54亿人民币,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2.02% [32] - 市场规模历史变化的原因是中国政府对于国防现代化的重视和持续的资金投入,2023年3月中国宣布国防预算同比增长7.2%,总额达到约2,250亿美元 [33] - 市场规模未来变化的原因是中国核电站的扩展建设为智能特种机器人提供了新的市场增长点,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6台,共有43个项目核电得到确认 [34] 政策梳理 -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基础技术的自主创新,完善科学监管方式,为智能特种机器人行业设定了明确的法规框架,有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7] - 《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 - 2035年)》,研制人形机器人相关标准,加速智能特种机器人行业的标准化进程,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与安全性,促进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 [37] - 《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强调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对智能特种机器人行业意味着更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技术创新要求,推动行业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 [38] - 《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 - 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强调推动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促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升级,对于智能特种机器人行业而言,将促进技术革新与应用拓展 [38] -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鼓励研发水下、安防等特种机器人,促进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支持企业攻克核心技术,助力特种机器人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 [38] 竞争格局 - 中国智能特种机器人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呈现梯队情况,第一梯队公司有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第二梯队公司有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等;第三梯队有国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景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39] - 头部企业积极进军新领域,通过推出更多创新型特种机器人,提升其在市场中的份额,未来市场集中度将提高 [40] - 领军企业加大研发投资,为特种机器人融入AI技术,以增强其工作效率,进而在未来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如亿嘉和2023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0.42% [42] 上市公司速览 |公司名称|总市值|营收规模|同比增长(%)|毛利率(%)| | ---- | ---- | ---- | ---- | ---- |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69.9亿元|3.2|18.9|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24.1亿元|33.1|13.4| |杭州景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8亿元|-35.2|34.4| |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1.6亿元|-50.1|35.4| |北京航天神舟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1亿元|-17.6|23.9| [43] 企业分析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信息:存续,注册资本457955.3437万人民币,总部位于洛阳市,行业为通用设备制造业,经营范围包括冶金专用设备制造、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等 [45] - 财务数据分析:展示了2015 - 2024年Q1的多项财务指标,如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资产负债率、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等 [46] - 竞争优势:起源于1950年代国家“一五”计划中的重点工程之一洛阳矿山机器厂,现已发展成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特种机器人领域表现突出,开发出涵盖应急救援、特种作业两大系列超过130款的产品,参与编写了两项特种机器人国家标准 [48]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信息:存续,注册资本156561.995万人民币,总部位于沈阳市,行业为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营范围包括工业机器人制造、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等 [49] - 财务数据分析:展示了2015 - 2024年Q1的多项财务指标,如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资产负债率、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等 [50] - 竞争优势:以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也是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专注于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拥有完整的机器人产品线及工业4.0整体解决方案,智能特种机器人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海洋工程、核工业等关键领域 [52] 亿嘉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企业信息:存续,注册资本20649.0816万人民币,总部位于南京市,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经营范围包括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工业机器人制造等 [53] - 财务数据分析:展示了2015 - 2024年Q2的多项财务指标,如销售现金流/营业收入、资产负债率、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等 [54] - 竞争优势:专注于特种机器人研发、制造及推广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为多个行业提供多样化的智能产品、服务和系统解决方案,明星产品“羚羊D200”智能操作机器人实现了从巡检到操作的技术跨越,持续投入技术创新,拓展机器人应用的新赛道 [56]
智能特种机器人:增强现实与远程操控,开启特种作业的新时代篇章 头豹词条报告系列
头豹研究院·2025-02-06 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