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转让交易核心信息 - 渤海银行拟通过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方式,分批次转让其依法享有的债权资产,该事项构成《香港上市规则》下的"非常重大出售事项",需经股东大会批准 [1] - 拟转让资产本金金额约为人民币499.37亿元,利息、罚息及代垫司法费用约200亿元,合计约为698.33亿元 [1] - 为加速出清,渤海银行为其设定了不低于488.83亿元的初步最低代价,相当于对总债权打了约七折 [1] 资产质量与转让背景 - 此次拟转让的近700亿债权包,其资产质量状况揭示了甩卖的紧迫性,资产包内174户债权中,账龄在5年以上的长期资产占比超过55% [2] - 渤海银行在公告中坦承,这些资产"经济资本占用较高、流动性较差" [2] - 此次大规模资产剥离背后是亟待改善的财务指标,截至2025年6月末,渤海银行不良贷款率已升至1.81%,不良贷款余额达175.35亿元 [1] 交易目的与预期影响 - 通过一次性、折价的方式将资产"出清",虽会带来账面损失,但能快速回收巨额现金、节约风险资本占用,从而为提升资本充足率、优化流动性指标赢得空间 [2] - 此次转让若能完成,预计将带来约5.73亿元的正向财务影响,并大幅改善资本充足率 [6] - 这已是该行连续第二年进行大规模资产剥离,加上这次计划出售的资产,渤海银行三次累计处置的问题资产约为1044.65亿元 [3] 潜在受让方与交易安排 - 渤海银行在公告中列明了六家符合资格的企业,包括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中国东方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等五大资产管理公司在津分公司,以及天津本地的两家资产管理公司 [2] - 鉴于本次拟出售资产规模巨大,难以通过单次交易完成,董事会决议寻求股东大会授予一般性授权,以期在为期一年的授权有效期内,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组织实施资产转让 [2] 行业背景与普遍挑战 - 渤海银行的案例折射出中国部分中小银行在宏观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调整中所面临的普遍挑战,过去粗放增长模式下积累的资产质量问题集中显现 [3] - 自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有广州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中小金融通过银登中心批量挂牌转让资产包 [3] - 一个由五大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及各类投资机构组成的多层次不良资产处置市场正在不断发展 [4] 战略转型与深层问题 - "甩卖"资产只是解决了存量问题,属于"止血"的第一步,更关键的考验在于"止血"之后能否成功"造血" [5] - 银行能否真正实现战略转型取决于能否构建更审慎的信贷文化与风险定价能力,摆脱对特定高风险行业的过度依赖,并找到新的、稳健的盈利增长点 [6] - 如果银行的信贷文化、风险内控和业务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那么"生成—处置—再生成"的循环就可能重演 [6]
中小银行求生样本 渤海银行“甩卖”近700亿不良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