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 2023年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生成式AI能显著提升低绩效员工表现,有望弥补其与高绩效员工的差距,减少不平等[1] - 2025年哈佛大学研究分析超6200万员工和1.5亿次招聘数据,揭示生成式AI以"资历偏向"方式重塑劳动力市场,初级岗位数量在六个季度内相对下降7.7%,而高级岗位基本不受影响甚至略有增长[4][6] - AI导致初级智力劳动被取代,加剧年轻人在教育、结婚生育和职业初期等阶段的困境,凸显"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6] 生成式AI对知识生产与创造力的宏观影响 - 北京大学研究分析ChatGPT-3.5发布前后横跨21个学科门类的超41万篇论文,发现AI发布后学术产出的创造力和同质性曲线斜率均急剧拉升[7][10][12] - 学者人均年发表量增加0.9篇,发表期刊质量平均提升6%,但论文语言风格相似度平均每年惊人地增加79%,内容主题出现显著趋同[16] - 生成式AI作为学术产出"加速器"的同时,正以思想和表达多样性为代价,使全球知识生产变得更高效但更"单调"[16][17][18] 生成式AI对个体认知能力的长期影响 - 纵向行为实验将61名大学生分为"AI实验组"和"纯脑力对照组",并在实验后第30天和第60天进行追踪测试[23][24] - 创造力提升短暂且不可持续,AI撤走后优势消失,第60天实验组在聚合思维测试中表现甚至显著差于对照组[33] - 思想同质化具有长期"粘性",停止使用AI两个月后,实验组产出内容在语义和语言风格上仍比对照组有显著更高相似度[33] AI时代个体与社会的应对策略 - AI输出对使用者产生强大"锚定效应",导致群体层面思想收敛,若社会无法涌现新创意,AI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将转化为失业[35][37] - 个体应将AI当作"思想陪练"进行头脑风暴,但最终筛选、深化、决策和责任必须由自己承担[38] - 通过刻意练习"认知摩擦"反驳AI的第一个答案,并设置"无AI时间"进行原始思考,以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和避免大脑核心创造能力退化[38][39]
所有AI的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36氪·2025-10-10 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