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营销陋习该消停了
搜狐财经·2025-09-30 11:17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营销如同战场,企业为了抢占消费者心智,可谓绞尽脑汁。然而,当"逆光之王"的宣传标语旁,悄然附上一行小字"产品设计目 标"时,这种"大字吸睛、小字免责"的套路,已然超越了创意的边界,滑向了策略性欺骗的深渊。罗永浩的直言与行业人士的回应,不过揭开了这场"文字 游戏"的冰山一角。 这种"定语式营销"并非小米独创,而是行业中屡见不鲜的陋习。商家们一边用极限词汇制造强记忆点,一边在角落埋下"免责补丁",既规避了法规的明令 禁止,又利用了人脑的"锚定效应"与视觉习惯。乍看之下,这是营销话术的"机巧",实则是精心设计的陷阱。当消费者奔着"超长续航"下单,却发现实际 体验远逊于宣传,那种被误导的愤懑,足以让短暂的销量狂欢,转化为品牌信任的永久裂痕。 然而,套路终非正道。短期来看,此类营销或许能提升点击率与转化率;长期而言,却是对品牌价值的慢性侵蚀。消费者或许会一时被噱头吸引,但绝不 会永远被蒙蔽。当信任被一次次辜负,品牌的声誉便如沙堡般崩塌。更严重的是,当整个行业陷入"套路内卷",用户对广告的普遍警惕与怀疑,将消解市 场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石。最终,没有谁是赢家。 要打破这一僵局,需双管齐下。于监管层面,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