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格局转变 - 新能源汽车企业普遍实现利润增长,在所统计的15家企业中,所有新能源占比超过50%的车企均实现净利润增长,包括比亚迪、赛力斯、理想、小鹏、蔚来、零跑、北汽蓝谷 [1] - 传统燃油车主导的企业利润普遍下滑,例如上汽集团净利润同比下滑9.21%至60.18亿元,长城汽车净利润同比下滑10.21%至63.37亿元,北京汽车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81.80%至3.6亿元 [2] - 燃油车的利润空间因价格战被挤压殆尽,销量下滑使其不再是车企的利润支柱,而新能源车随着销量增长和规模效应显现,开始进入成熟的盈利阶段 [3] 主要车企财务与运营表现 - 比亚迪上半年营收达3713亿元,同比增长23.30%,净利润为155.1亿元,同比增长13.79%,销量为214.6万辆,同比增长33.04%,新能源渗透率为100% [2] - 赛力斯上半年净利润为29.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81.03%,尽管营收同比微降4.06%至624亿元 [2] - 零跑汽车上半年营收为242.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4.15%,净利润为0.33亿元,同比激增101.49%,销量为22.2万辆,同比增长156% [2] - 吉利汽车上半年营收为1503亿元,同比增长26.51%,若扣除2024年出售股权带来的70多亿元收入,其2025年上半年靠卖车实现的净利润同比增长102% [2] - 小鹏汽车上半年营收为340.9亿元,同比增长132.51%,净亏损收窄56.95%至11.42亿元,销量为19.7万辆,同比增长279% [2] 国际车企对比与挑战 - 德国车企上半年利润普遍大幅下滑,奔驰税后净利润为26.88亿欧元,同比下滑55.8%,宝马税后净利润为40亿欧元,同比下滑29%,奥迪税后净利润为13.46亿欧元,同比下滑37.5% [4] - 大众集团上半年营收为1584亿欧元,同比微降0.3%,税后净利润为44.77亿欧元,同比下滑38.36% [4] - 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奔驰中国市场销量为29.32万辆,同比下滑14%,宝马中国市场销量为31.8万辆,同比下滑15.5% [4] 成功企业的战略路径 - 比亚迪通过规模效应实现业绩增长,上半年出口量翻倍,首次突破40万辆,境外收入同比增长50%至1354亿元,占总营收比重达36% [6][7] - 零跑汽车坚持规模优先和贴近成本定价的策略,上半年实现盈利,每卖出一辆车仅赚100元,成为造车新势力中第二家实现半年度盈利的企业 [7][8] - 吉利汽车在转型初期愿意牺牲部分利润以扩大市场份额,其银河系列的销量崛起使新能源板块摆脱亏损,进入正向发展期 [7] 市场环境与竞争逻辑演变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连续6个月超过50%,成为市场绝对主力 [9] - 燃油车为保住销量不得不降价,同时因销量下滑导致规模效应减弱,部分企业出现亏损,例如广汽本田上半年亏损4.1亿元 [10] - 合资品牌失去过去溢价能力,价格必须下调以应对竞争,即使是BBA等豪华品牌也不得不通过配置下放或具有竞争力的定价来应对市场内卷 [10][12] - 长城汽车策略发生变化,重启欧拉纯电品牌的新车规划,反映出对规模和市占率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9] 行业盈利现状与趋势 - 今年1-7月,国内汽车行业的利润率为4.6%,低于下游工业企业5.9%的平均值,且单月同比和环比仍处于下降趋势 [13] - 多种能源形式并存并取代燃油车的主导地位已成为行业大势所趋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