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文章认为小米公司当前“对标苹果”的叙事策略已经不合时宜,资本市场和消费者期待公司能展示突破性创新,而非追随 [2][4][6] - 文章借用“戈尔迪之结”的寓言,指出当行业规则由领先者制定时,追随者应寻求“斩断绳结的利剑”进行范式突破,而非困于既有框架 [1][9][10] - 文章指出,当前科技创新的前沿已转向AI、算力等领域,对标苹果相当于用“昨天的答案解答明天的考题”,建议公司转向更具时代感的创新标杆 [13][14] 投资者视角分析 - 资本市场对小米的“对标”叙事并不买账,尽管公司发布销量优异战报,但投资者仍列举其战略决策败笔 [2] - 投资者认为,给予小米近40倍估值的基础是公司已非5年前专注单一产品的企业,应有更宏大的叙事 [5] - 以宁德时代、中芯国际为例,指出成功中国科技企业的叙事逻辑已转变为探索“无人区”和突破全球产业链旧格局,而非对标具体厂商 [3] 消费者视角分析 - 当公司体量与对标目标处于同一量级时,市场期待会改变,消费者不再问“学得像不像”,而是质问“你有什么不同” [9] - 公司通过发布会勾勒出拥有自研芯片和汽车的激动人心未来,拉高了用户期待,但旗舰产品的核心驱动力仍依赖外部供应商,导致叙事出现裂痕 [10] - 野村证券研报指出,公司未在发布会上披露自研芯片及新电动车的更多细节,这种信息落差是市场失望的原因之一 [10] 管理层视角与战略建议 - 即便需要对标,也应选择符合时代叙事的对象,如定义下一个十年的英伟达、谷歌、OpenAI等,而非面临创新瓶颈的苹果 [13] - “对标”策略可以成为起点,但不该永远据守于此,否则如同阿基里斯追乌龟,永远无法超越 [14] - 商业现实只对“台前结果”投票,消费者期待听到公司在某个地方的理念比苹果更好、更代表未来,而非参数略胜一筹 [14]
小米最近的境遇,让我想起一则古老寓言
36氪·2025-09-30 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