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重庆农村黑臭水体的蜕变之路
新华网·2025-09-30 00:57
新华社重庆9月29日电 题:重庆农村黑臭水体的蜕变之路 新华社记者赵佳乐 "在专家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开展'小微湿地+'生态修复模式,在矿山水域中种植了香蒲、金鱼藻等10余种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吸附作用,净化 水中的杂质,原本的臭水坑渐渐变为'生态塘'。这种方式成本低、效果还好。"猎神村党总支书记陈宗寿说,小微湿地连点成片,成了一道靓丽的 乡村景观。猎神村依托有山有水的小微湿地群落发展乡村旅游,昔日的矿山用房变为咖啡店、民宿。2024年,猎神村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 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 除了生态修复方式,一些区县还探索从源头处切断黑臭水体的污染。比如,重庆市璧山区七塘镇推动生活污水循环资源化利用,实现了民生改善 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附近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排,是七塘镇黑臭水体的重要成因。"璧山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赵选亮说,过去一些地方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不完善,居 民常常将生活污水直接倾倒到房前屋后的沟渠和坑塘中,这些水体自净能力和流动性有限,最终引发水体黑臭现象。 而今,漫步七塘镇,不见昔日污水,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沟渠和地下管网。分散居住的农户家中,厨房污水通向隔油沉砂井,卫生间污水汇入三格 式化粪池,经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