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时差”促创新(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2025-09-29 22:30
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有效缩短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时差",一定能让科技创新这 一"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破除"不敢转"的风险,需要强化机制保障,更好营造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四川制定方案、修订条 例,出台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等举措,2024年全省登记科技成果同比增长20%, 技术合同登记额同比增长33.6%。机制松绑激发源头活水,让"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都没有后顾 之忧,科技成果转化自然更加顺畅。 破解"不会转"的困惑,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需要做好科技服务支撑。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 不是简单地跨越一纸专利,而是一场系统性接力。截至6月底,我国已建成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 心,241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为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科 技红娘"穿针引线,中介平台支撑托举,让企业找技术、技术找落地场景都有了依托,提升了科技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 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抓好主体、畅通渠道、营造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