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近期表现与事件 - 公司在9月25日庆祝整车下线100万台,但同日其创始人因子公司合同纠纷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并限制高消费 [1] - 公司在两天后迅速解决纠纷,创始人解除限制,但事件凸显了公司高光时刻与潜在运营风险并存的状况 [1] - 公司从2025年3月起销量持续强劲增长,3月交付37,095台首次夺得新势力单月销冠,4月首次突破月交付4万台,7月首次破5万,9月预计破6万 [3][4] - 2025年3月至9月的7个月内,公司合计交付约33.8万辆,并将全年销量指引从50万-60万辆提升至58万-65万辆 [4] - 公司实现"量价利"三升局面:销量飙涨、毛利率创新高达14.1%、半年度业绩扭亏为盈 [4] - 2025年8月公司交付57,066辆,环比增长13.8%,同比增长88.3%,今年累计交付328,859辆,在新势力中表现突出 [5] 公司战略与财务目标 - 公司在达成2025年约65万台销量目标后,设定了2026年销量过百万的新目标,较2025年预计规模跳涨53.8% [6] - 创始人认为年销量过百万是车企实现稳定盈利的"生存底线",未达此目标将"活得很累" [7] - 公司当前虽扭亏,但盈利能力仍弱,累计净利润不到5亿元,净利润率约1%-2%,经营杠杆极高 [8] - 达到百万销量可触发供应链价格跳档,使采购成本再降3-5%,并将研发与折旧摊薄至安全水平 [8] - 若实现百万目标,公司净利率有望从当前水平提升至3%-4%,年度净利润可能从5-10亿元增长至40-45亿元 [8] - 为达成目标,公司计划拓展产品线,2026年将推出A系列和D系列,形成覆盖6万至30万元价格带的完整阵列,其中D系列将包含30万级别产品用于品牌冲高 [9][10] 产品策略与市场竞争 -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在"全域自研"与"精准刀法"上,通过自研核心技术(如电子电气架构、三电、智能座舱、驾驶辅助)乃至高附加值零部件(如AR-HUD、座椅)来控制成本 [13] - 公司主打高性价比策略,例如零跑C11在15-20万元价位提供了通常30万元以上豪华车才配备的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以及三块大屏和高通8155芯片 [13] - 公司在社交媒体上被冠以"半价理想"、"半价特斯拉"的称号,通过提供对标高端品牌的配置但价格减半来吸引用户 [15] - 然而,公司的硬件性价比未能完全转化为用户体验优势,车机系统(如操作卡顿、语音助手不智能)和软件体验存在明显短板 [16] - 公司在底盘质感(如车身晃动、侧倾大、起伏明显)和智能辅助驾驶体验(如城区NOA安心率低、基础自动泊车功能问题)方面受到用户批评,与硬件配置不匹配 [18][21] - 在20-30万元目标价格区间,公司面临激烈竞争,对手包括特斯拉、小米、鸿蒙智行、理想汽车等,这些品牌在核心技术或用户体验上具备优势 [24] - 竞争对手如理想推出24万元的i6,鸿蒙智行、小鹏、蔚来等通过技术下放或商业模式(如BaaS)进攻15-20万元市场,对公司形成"降维打击" [24][26] 行业观察与公司挑战 - 中国汽车市场存在年销百万台才是"生存底线"的残酷现实,即便月销超5万台的零跑也尚未度过安全期 [27] - 公司要实现2026年百万销量目标,需将月均销量从当前5万多台稳定提升至8.3万台以上,以证明其规模与盈利双提升的能力 [27] - 公司需回答的关键问题是,当其试图通过高端D系列摘掉"平替"帽子并冲击百万销量时,原有的性价比策略是否依然有效 [27]
零跑造了 100 万台车,但还没跨过鬼门关
36氪·2025-09-29 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