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稳定币的冷与热:数字金融竞逐背后的货币主权之争|焦点
钛媒体APP·2025-09-29 00:17

全球稳定币市场动态 - 2025年9月下旬全球稳定币市场呈现监管收缩与国际扩张并存的局面 中资机构在港加密资产业务被要求收缩 包括投资、交易、发行RWA和稳定币等活动 同时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发行消息被官方辟谣[2] - Tether寻求以5000亿美元估值融资 规模堪比OpenAI和SpaceX等科技巨头 欧洲九大银行财团宣布开发欧元稳定币 寻求美元替代方案[2] - 稳定币总流通量突破2150亿美元 链上交易量达5.6万亿美元 占Visa支付交易量的40%[5] 监管政策发展 - 香港《稳定币条例》预计2025年生效 要求2500万港元准入门槛 全额储备要求 首批牌照仅发放个位数 被称为全球最严监管框架[9][10] - 美国通过《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与美元或短期美债1:1挂钩 欧盟MiCA法案2024年生效 限制未经授权面向欧盟公众销售[9][13] - 监管目标差异明显 香港强调监管平衡与Web3友好 美国维护美元霸权 欧盟维护欧元区金融稳定[9] 稳定币市场结构 - 美元稳定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市值达2567亿美元 占全球稳定币总市值99% 24小时交易额164.6亿美元[11][12] - USDT和USDC合计占全球稳定币总市值90%以上 欧元稳定币市值仅4.91亿美元 其他币种稳定币规模更小[11][12] - 稳定币底层资产绝大多数为美国国债 形成美元现金→用户购买稳定币→发行方购买美债的债务吸纳闭环[13] 风险与挑战 - 稳定币存在三大缺陷:无中央银行背书 缺乏非法使用防范措施 无贷款资金灵活性 国际清算银行警告其未达货币体系支柱要求[6] - 透明度问题突出 Tether长期遭遇储备资产披露滞后质疑 市场怀疑其储备包含风险资产[6] - 2022年5月TerraUSD(UST)稳定币价值归零 导致400亿美元市值蒸发 引发市场信任危机[5] 发展历程与规模 - 稳定币从2019年全球规模5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2500亿美元 六年暴涨45倍 2025年总供应量突破30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7][11] - 发展阶段包括:2014年Tether推出首个稳定币USDT 2019年Facebook Libra计划引发全球监管关注 2022年进入调整期 2025年进入合规发展期[5] - 应用场景从加密货币交易扩展至跨境支付、薪资支付等传统金融领域 Visa、Stripe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布局稳定币支付[5] 地缘竞争与战略意图 - 美国通过《GENIUS法案》深层意义在于扩大美元应用场景 强化全球经济对美元依赖 巩固美元霸权[13][14] - 中国以香港为合规试验田探索发展边界 同时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运营[3][16] - 欧洲央行推进数字欧元 日本计划批准首个日元计价稳定币 多国寻求摆脱对美元单一依赖[15] 技术基础设施 - 主流稳定币主要部署在以太坊、波场、Solana等公链上 中国唯一符合监管要求的公链是树图链[15] - 数字人民币采用联盟链技术 定位于零售支付、跨境交易和货币政策实施 与稳定币在技术架构上有明显差异[16] - 公链发展滞后关键原因并非技术瓶颈 而是缺乏开放的区块链生态环境和应用场景[15] 央行数字货币比较 - CBDC由中央银行发行 具有法币地位 高透明度 而稳定币由私人公司发行 部分储备透明度受质疑[16] - 数字人民币侧重于在央行主导框架内有序拓展应用场景 增强金融体系稳定性 维护国家主权[17] - 稳定币便于跨境支付且成本低 但受限于监管接受度 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需国际协调但潜力巨大[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