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脉中读北京
北京晚报·2025-09-26 07:30
▌张玉瑶 北京有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山川悠远,文脉绵长。这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既 包括物质的,也包括非物质的,那些优秀文学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构成了我们的基因。由文津出版社策划出版的《艺 文北京》丛书,立足古诗文经典,挖掘北京文化内涵,分别从诗歌、散文、戏曲、楹联四种体裁,梳理古都北京的悠长历史文 脉。前不久,书乡采访文津出版社总编辑高立志,漫谈古代文艺中的北京。 《艺文北京》丛书 安平秋等 主编 文津出版社 元末明初画家王绂绘《北京八景图卷》之"蓟门烟树" 从边塞到中心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提到最早关于北京的诗歌,很多人脑中也许会浮现出刺秦壮士荆轲的这首《易水 歌》。然而,虽然燕国定都于蓟(今北京),但燕太子丹送别荆轲的易水,按照今日行政规划乃是在河北易县。而据高立志爬 梳,汉代《燕剌王旦歌》应是目前可见最早的确切书写北京的诗篇之一。这首诗由汉武帝刘彻第三子刘旦所作,刘旦受封燕地 为王,其诗曰:"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可见当时城邑凋敝之状。在当时而言,燕地 已属帝国的边缘之地,无怪乎刘旦心存不满,以致图谋帝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