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更新坎坷难行,究竟问题在哪里?
36氪·2025-09-24 01:53
从美国、日本等市场的历史经验,到中国企业财务报表的现实演变,再到消费者行为的深度转向,我们 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存量市场需要国企担当,但更要放开民企活力;需要调整算账方式,从ROI转向 NOI;需要从"项目心态"转向"系统能力"。 城市更新改造,为什么必须由国企担当? 在全球经验中,处于下行周期下,商业地产往往承压最深、修复最慢。根据MSCI及RET睿意德商业地 产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商业地产与GDP的走势高度相关,但通常滞后于宏观经济复苏。研究表明:商 业地产作为"慢动资产",从经济放缓启动到房地产投资成交与资产价格开始企稳,往往需两年或更长的 时间。中国情况亦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6.5%,其中零售和餐 饮相关的商业物业去化最慢,购物中心空置率一度接近20%;相比之下,写字楼和酒店虽然同样承压, 但受益于企业复工与出行恢复,反弹节奏早于零售商业。因此,零售、餐饮、购物中心作为价值链末端 资产,总是最晚感受到消费收缩的冲击,也最晚迎来复苏。这不是管理者的问题,而是产业位置与属性 交织下的宿命。 正因如此,涉及二次基建、长周期改造与系统性投入的城市更新,几乎只能由国企来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