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境外可转债发行趋势 - 2025年中国企业境外可转债发行金额有望创新高 去年全年金额为167.30亿美元 今年截至目前已达162.60亿美元[1] - 中国太保 中国平安 阿里巴巴等企业今年已在境外发行规模超百亿元人民币的可转债[1] 发行主体与市场参与情况 - 摩根大通 高盛 瑞银 中信证券为2024年前四大账簿管理人 摩根大通 高盛 瑞银 中金公司为2021年前四大[2] - 可转债发行量占股权类融资总额10%至20% 2025年占比达30% 远高于历史均值15%[3][7] 投资者结构分析 - 投资者分为三类:类股权型投资者追求中等回报 债券型投资者风险偏好较低 交易型投资者通过股价波动套利[3] - 全球知名长线投资者和头部对冲基金踊跃参与 可转债价值与标的股票波动性呈正相关[3][6] 国际投资者关注要素 - 关注发行主体信用质量及基本面 偏好科技 互联网 新能源 保险 生物医药等行业龙头企业[4] - 重视转股溢价 票息 债券期限等核心条款 同时关注利率环境与汇率风险等宏观因素[4] 零息可转债发行特点 - 多家中国企业发行零息可转债和可转换优先票据 存续期间无需支付现金利息[5][6] - 零票息因发行人多为投资级公司 信用利差较小 例如美国国债利率4%时扣除波动性价值后票息趋近于零[7] 可转债融资优势 - 利息成本低 减轻现金流压力 延迟股权稀释 维持大股东控制权[6] - 审批流程较IPO更快捷 条款可定制性强 能吸引信贷投资者与成长型投资者[6] - 高转换溢价发行可传递管理层对公司前景信心的积极信号[7] 有利发行条件 - 企业需具备较低信用风险 较高股价波动性 有利宏观环境如利率水平[8] - 信用资质优良的行业龙头企业 高成长性赛道企业 治理清晰的企业更易获得有利条件[8] 投行专业能力要求 - 可转债发行需要投行具备信用研究能力和波动性定价能力[8] - 国际大型综合性投行在投资者覆盖 定价与信用评估方面具备优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