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问题 - 老年群体已成为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但其在消费中遭遇年龄歧视的现象日渐凸显 [1] - 老年群体遭遇的隐性年龄歧视已渗透到生活多个领域,主要包括老年照护、住房租赁和买卖、旅游与文化消费、金融便利、支付与线上服务等五大领域 [2] - 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当前约7万亿元,预计到2050年将达49.9万亿元 [6] 具体歧视表现 - 健身行业普遍对老年人设置门槛,如超过55岁需私教评估、签订免责协议或定期提供体检报告,甚至有健身房拒绝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 [2] - 住房租赁领域,房东普遍担心老人在房内出现意外导致房屋价值受损或陷入纠纷,中介人员也因维护成本较高而不愿为老年客群服务 [4] - 社会潜意识将老年人标签化为“不舍得花钱”“缺乏消费能力”,忽视了其消费升级需求 [4] 法律与监管视角 - 企业基于产品特性、安全风险或运营管理等因素设定消费者门槛需具有充分正当性和必要性,简单以年龄“一刀切”可能涉嫌违反公平交易原则 [3] - 司法实践已开始对年龄歧视说“不”,有案例判定健身公司仅以年龄为由停卡的行为违背合同约定且不符合传统美德 [5] - 法律监管层面需补位,建议在修订法律法规时增加平等消费权条款,明确经营者不得因年龄等因素进行不合理限制或歧视 [6][7] 市场机遇与企业实践 - 部分敏锐商家已率先探索适老化服务,例如北京东城区的长者健身房经过适老化改造,针对60岁以上老人推出月费200元的“银龄月卡”,采用“月付费”模式,开业一年已吸引50余名稳定会员 [7] - 企业需在保障运营安全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适老化服务路径,建立科学、差异化的评估与管理机制 [7] - 商业设施和服务资源是在年轻型人口结构下建立的,存在消费场景、空间布局、无障碍设施等“不适老”现象,造成有效供给缺位,但也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改造与创新机会 [4][7] 解决路径与未来方向 - 破解年龄歧视、激活银发消费需法律、市场、社会多维度协同发力 [6] - 可借鉴国际经验,如德国针对老年承租人制定标准合同并明确相关条款,要求老年人投保以规避纠纷风险 [4] - 社会各界需共同营造“尊老、适老、便老”的氛围,消除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随着银发消费比重增加,企业将主动调整服务策略挖掘需求 [8]
破解银发消费年龄歧视
经济日报·2025-09-22 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