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政府采购中本国产品标准及相关政策 标志着政府采购制度迈向更深层次制度化和规范化[1] - 制定本国产品标准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举措 也是落实政府采购领域外资企业国民待遇的务实行动[1] - 政策明确对各类经营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切实保障公平竞争[6] 政策内容与实施 - 财政部公布《关于政府采购领域本国产品标准及实施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明确本国产品标准、适用范围和支持政策[3] - 采用合理分类方式设定本国产品标准 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对特定产品关键组件和关键工序提出具体要求[5] - 政策将设置合理过渡期支持企业提前做好产业布局和投资计划 技术复杂度高的行业可能获得更长调整时间[6] - 财政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在3到5年内制定有关产品的中国境内生产组件成本比例要求[3] 市场规模与影响 - 政策预计将对超过3万亿元的政府采购市场产生深远影响[4] - 政府采购规模由2002年1009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21年36399亿元人民币 占财政支出比重由4.6%提高到10.1%[4] - 2023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为33929.6亿元人民币[5] 行业应用案例 - 新能源汽车行业可能对电池模组、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提出本地化生产要求[5] - 半导体领域可能对芯片制造工艺环节规定具体标准[5] 国际经验与政策定位 - 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政府采购中本国产品认定标准 美国通过《购买美国货法案》规定联邦政府采购必须优先购买美国产品[6] - 政府采购新政是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一步 既体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考量 也展示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6] 市场预期 - 随着政策落地 政府采购市场将更加规范、透明和开放[7] - 分类施策方法能够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同时避免过度保护导致的效率损失[5]
政府采购新规强化公平竞争 对内外资一视同仁
中国新闻网·2025-09-20 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