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协议”四十载辛酸未解
经济日报·2025-09-20 22:13
广场协议背景与目标 - 1985年9月五国(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联合声明,旨在推动美元贬值[1] - 协议文本不足10页且无直接法律约束力,但通过政治意志引发市场连锁反应[1] - 美国因巨额贸易逆差和制造业失业压力(汽车厂裁员、钢铁厂停产)急需提升出口竞争力[2] 汇率干预机制与影响 - 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促使日元和德国马克升值,美元贬值[2] - 协议为全球金融体系引入人为干预机制,打破此前"自动驾驶"状态[2] - 协议签署后美元急剧贬值,日元飙升,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大幅走强[3] 日本经济影响 - 日元升值沉重打击日本出口竞争力,政府采取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3] - 大量资金涌入股市房地产,东京地价飙升形成资产泡沫[3] - 1990年代初泡沫破裂,导致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10年"甚至"失去的30年"[3] 德国与欧洲应对 - 德国虽签署协议但保持警惕,未出现类似日本的经济失控[4] - 1990年德国统一后采用"大政府"模式调控经济,严控投机行为[5] - 协议促使欧洲思考货币独立,10多年后欧元问世[5] 美国战略成果 - 美元贬值使美国出口产业重获竞争力,就业压力缓解[5] - 金融资本全球布局加强,华尔街成为全球资本聚集地[5] - 协议将经济压力转嫁给盟友,美国赢得战略主动权[5] 协议后续发展 - 1987年2月签署卢浮宫协议,阻止美元过度贬值并稳定汇率[5] - 广场协议被视为全球金融拐点,象征大国经济博弈与妥协[6] - 历史经验表明缺乏独立金融体系的国家将付出长期代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