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返程股权投资模式发展历程 - 银行返程股权投资指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及少数城商行通过香港投行在境内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以自有资金投资境内企业股权的操作模式[2] - 该模式于2010年前后兴起,建行通过建银国际在境内设立多家公司并发起多只基金投向医疗、文化、航空、环保等领域,交行通过交银国际设立平台投向信息技术、医药生物等领域[4] - 兴起原因包括一二级市场价差套利空间较大,且当时政策限制银行资金直接参与股权投资[4] 业务规模与运作特点 - 2012-2015年人民币基金兴起期间,银行返程股权投资平台与地方政府合作发起产业基金,总募资规模显著,例如建银国际发起50亿元建银医疗保健基金、200亿元中国航空产业基金,某平台募资超70亿元[5] - 资本方参与动力源于银行拥有大量拟上市企业客户资源,带来优质项目机会和一二级市场套利空间,以及参与地方国企改革的机会[6] - 平台后期从单纯使用银行自有资金转向对外募资,管理规模持续扩大[5] 监管态度与政策变化 - 金融主管部门始终不鼓励该模式,因存在规避"银行资金不得参与股权投资"政策规定的合规性问题,且股权投资高风险可能波及银行声誉[6] - 2018年后部分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对城商行进行窗口指导要求暂停操作,平台投资决策转趋审慎,业务规模逐步压缩[7] - 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新政策,允许银行通过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直接参与股权投资,提供合规操作通道[3][8] 行业影响与市场地位变化 - 2018年后银行返程股权投资平台基金数量减少,市场活跃度明显降温,Pre-IPO项目竞争大幅减少[7] - 银行AIC试点快速推进,截至2025年6月底工行AIC签约意向规模超1500亿元,设立基金28只,认缴规模超330亿元;农行设立13只试点基金,认缴规模逾百亿元[8][9] - 科技企业更倾向接受银行AIC投资,返程股权投资平台投资空间被压缩,员工规模缩减至10余人,工作重心转向投后管理和基金清算[9] 业务转型探索 - 部分平台转向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财务顾问等领域,但盈利前景不及股权投资业务[10] - 交银国际2020年出资6亿元发起设立金融科技公司推动集团数字化转型[10] - 其他平台联动香港投行母公司和母行,向内地企业提供IPO、投融资、并购、债券承销等综合服务[10] - 若转型无果,从业人员可能考虑离职创建基金,但面临募资难度大、LP流失和项目储备匮乏等挑战[11]
AIC大步疾进的“B面”:银行返程股权投资模式“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