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内容强制“打标”两周后,创作者最应该关注这10个问题
36氪·2025-09-19 08:03
随着AI生成内容变得愈发泛滥,越来越真假难辨,AI内容新规的"靴子"已经正式落地了:必须给AI内容打上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 如果说过去给AI内容打上标识还只是一项行业倡议 ,依赖平台监管和个人自觉,那现在它已经变成了一条必须遵守的法律红线。 目前,腾讯、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等平台已迅速跟进。平台们采取的做法也都大同小异,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引导创作者主动为内容打上标 签;二是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检测,并为疑似AIGC的内容自动添加"请谨慎甄别"等提示。 看似只是加个AI标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问题却让很多创作者犯了难:有人认为经过人工二次修改、创作的内容,仍要打上AI标签会掩盖创作者的 劳动价值;有人质疑AI标识会形成一种歧视,让好的AI内容被偏见埋没;也有人担心打上水印的商用作品,甲方不会买单。 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我们联系到了北京市天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昀锴。他长期专注于复杂的争议解决及知识产权业务,也是全国首例"AI文生图"著作权 案原告,在AIGC的法律实践领域拥有第一手经验。 围绕这次新规落地,本次对话将从一线实践出发,帮大家彻底搞懂这次新规到底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安全合规地进行AI创作。 以下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