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导向与目标 -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1][2] - 政策导向从单纯追求装机规模转向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价值,强调储能需深度融入市场机制以避免成为"沉睡资产" [1][2] 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规模居世界第一 [2] - 三年内需新增超过1亿千瓦装机,年均增长超3300万千瓦,行业进入从"量"到"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2] 市场化机制转型 - 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明确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终结"强制配储"时代 [3] - 2024年国内储能装机规模中,新能源指标带来的储能需求占比达74.6%,政策节点前出现"抢装潮"以锁定存量项目政策红利 [3] - 市场化机制成为关键,《方案》鼓励"新能源+储能"作为联合报价主体参与电能量市场交易,支持储能项目以法人身份单独入市 [3] 收益模式挑战与调整 - 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导致传统峰谷价差套利模式面临挑战,以江苏省为例,6月实际价差降至0.6199元/kWh,较改革前缩水24.63% [4] - 价差收窄引发收益率下滑,投资方更加谨慎,系统配置向4小时长时储能演进,投资模型转向"电能量+辅助服务+容量补偿"综合收益 [4] 技术创新与应用 - 《方案》将创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列为重点任务,依托大数据、云计算、AI等前沿技术培育可复制性强的新型储能应用场景 [5] - AI算法通过实时动态优化充放电策略成为唤醒"沉睡资产"的关键利器,行业从"政策哺育"向"市场导向"转型,运营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壁垒 [5]
储能竞争下半场:唤醒“沉睡资产” 运营为王时代来临
新京报·2025-09-16 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