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鲜来源难追踪?最新报告聚焦如何完善渔获物追溯体系
南方都市报·2025-09-16 11:01

行业背景与挑战 - 近海捕捞渔业在保障民生和水产品供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过度捕捞 海洋污染及栖息地破坏导致渔业资源严重衰退[1] - 渔业资源衰退态势尚未根本扭转 渔业管理体系完善与政策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1] 现有管理措施与成效 - 中国已推行渔获物可追溯相关管理措施并初见成效 构建"进港报备+定点上岸+渔捞日志"三位一体监管框架[1] - 持续推进数字化管控 建设渔获物与渔船数智化管理体系 多个沿海省份通过渔港试点探索可追溯平台建设[1] 追溯体系现存短板 - 国家层面缺乏系统性渔获物追溯立法与跨部门协调机制 现有规定注重大中型渔船而对小型渔船覆盖不足[2] - 追溯链条存在数据断点 缺乏统一渔获物标识体系与全国互认数据机制 导致捕捞量与上岸量难以对应验证[2] - 执行层面存在渔捞日志填写不规范 定点上岸制度覆盖有限且执行标准不统一 海上转载电子化水平低等问题[2] - 渔民参与数据记录的积极性不高 影响追溯体系实施效果[2] 行动建议与解决方案 - 加强顶层设计与法律框架 出台电子化管理与跨系统数据互通配套规定以填补制度空白[2] - 优先在重点渔区和高价值物种中开展试点 稳步推进全链条可追溯[2] - 实施差异化监管 根据物种和渔船规模分类管理以降低合规成本并确保监管有效性[3] - 通过补贴 技术培训 支持政策和市场激励等措施提高渔民参与度 增强其参与追溯体系的意愿与能力[3] 体系构建意义与展望 - 全链条可追溯治理有助于阻截非法渔获物入市 为渔业管理决策 资源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3] - 追溯体系有助于实现渔业资源长期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保护 保障沿海社区生计和民众海鲜供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