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九部门: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 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商务部网站·2025-09-16 08:58

服务消费促进平台培育 - 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 加强政策支持 搭建平台载体 扩大对外开放 强化标准引领 优化消费环境 持续深化购在中国品牌打造 开展服务消费季系列促消费活动 围绕贴近群众生活 需求潜力大 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开展服务消费促进活动 培育服务消费品牌 打造服务消费热点 [2] - 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 积极发展首发经济 推动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 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 打造一批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培育一批新型消费龙头企业 [2] 高品质服务供给扩充 - 扩大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互联网 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 扩大电信 医疗 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 支持将更多服务消费领域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提供差异化服务供给 [2] - 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推出文学 艺术 影视 动漫等领域精品创作 充分利用已有场馆打造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剧场 博物馆 美术馆 科技馆 培育群众性文化活动和赛事品牌 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2] - 支持世界文化遗产 文博场馆 非遗机构 历史文化名城挖掘传统文化IP市场价值 打造服务消费新场景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以优质演艺 动漫 游戏 影视作品等线上流量带动线下场景创新 [2] - 延长热门文博场馆 景区营业时间 优化预约方式 鼓励推行免预约 支持文博场馆创新办展方式 收益可按规定用于绩效激励 合理核定绩效工资总量 鼓励文博单位开放馆藏资源与社会力量合作开发文创 数字产品 推动市场化方式举办文化展览进商场 进社区 进公园 [2] - 鼓励引进国外优秀体育赛事 支持地方举办大众体育赛事 打造高知名度精品赛事 职业联赛及自主知识产权体育竞赛表演品牌 持续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 体育赛事进景区 进街区 进商圈 乐享精彩赛事 寻味中华美食等活动 [2] - 培育多元化教育和培训市场 规范发展文化艺术 科技 体育类非学科教育培训 完善许可条件 符合条件的线上线下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可依法申请行政许可 鼓励相关机构市场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完善培训评价机制 有序发展社区学院 市民夜校 老年培训 提供优质技能培训 文化艺术培训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供免费或低租金场地设施 [2] - 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扩大制度覆盖面 加强养老护理 家政服务 长期照护等领域从业人员培养培训 落实支持政策 开展家政服务职业技能专项培训行动 完善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家政服务职业评价体系 引导家政企业开展岗前培训 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 技师培训 [2] - 有条件的地方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场地支持和适当运营补助 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 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 家庭托育点 鼓励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并按相关规定给予政策支持 [2] - 放宽中高端医疗 休闲度假等领域市场准入 减少限制性措施 吸引更多外商投资 民营资本进入 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3] 服务消费新增量激发 - 吸引更多境外人员入境消费 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 优化完善区域性入境免签政策 持续优化外国人来华签证政策和通讯 住宿 支付等便利化措施 为更多符合条件的人员签发5年多次签证 加强我国文旅资源国际宣传推广 发挥美食 中医药 文物古迹等传统文化资源优势 鼓励旅行社 在线旅游平台推出适合外国人的特色旅游线路 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建设 吸引外国优秀学生来华学习 培育面向国际的医疗 会展等市场 [3] - 拓展数字服务消费 鼓励电商平台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数字服务消费场景 支持生活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推广运营 开展人工智能+消费典型应用案例推荐 持续打造信息消费新产品新场景新热点 [3] - 优化学生假期安排 完善配套政策 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情况下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 生产安排 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教学和放假时间 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 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3] 财政金融支持加强 - 统筹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类资金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 旅游 养老 托育 体育等服务设施建设 [4] - 支持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按市场化原则投资符合条件的服务消费企业 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服务消费相关领域投资 [4] - 综合运用货币信贷等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 加大对服务消费领域经营主体信贷投放力度 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可持续支持服务消费 支持金融机构针对服务消费经营主体特点和融资需求创新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多元化服务消费场景 集聚区和相关重点项目建设支持 [4] - 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通过新设或纳入现有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方式分担消费信贷风险 开展重点领域消费贷款贴息 引导金融机构和商家合作开发适合服务消费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形成政府补贴+金融支持+商家优惠组合拳 [4] - 聚焦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消费领域对服务业经营主体给予财政贴息支持 推动降低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激发服务消费市场活力 [4] 统计监测制度健全 - 优化服务消费统计方法 加快推进分地区服务零售额测算工作客观反映分地区服务消费发展情况 创新统计监测方法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服务消费监测分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