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买卖什么? 如何更有活力? 碳市场2.0,中国这样布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9-16 03:35

全国碳市场发展时间表与路线图 -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明确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碳市场进入2.0时代 [1] 碳市场机制与结构 - 全国碳市场体系由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构成,强制碳市场于2021年启动,自愿碳市场于2024年启动,两者独立运行且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 [2] - 强制碳市场覆盖重点排放单位履行减排责任,自愿碳市场激励社会自主减排,企业可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排放或购买配额填补缺口 [2] 碳市场规模与交易数据 - 强制碳市场2024年纳入超2000家重点排放单位,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截至2024年8月22日累计成交量超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 [3] - 自愿碳市场2023年以来出台造林碳汇和海上风电等6个方法学,完成首批948万吨核证自愿减排量登记,截至2024年8月22日累计成交CCER 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 [3] 行业覆盖与扩展 - 强制碳市场初始覆盖发电行业,2024年新增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有效管控 [3] - 河北作为工业大省有400余家企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企业通过节能改造和出售碳配额获得收益,例如石家庄良村热电2024年供电煤耗较2020年降低5.5克/千瓦时,年均减排二氧化碳10300吨,通过出售多余碳配额获得收益7700余万元 [4] 强制碳市场发展目标 - 到2027年强制碳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和有偿分配相结合的强制碳市场 [6] - 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配额分配方式由免费转向免费和有偿相结合,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6] 自愿碳市场发展目标 - 到2027年自愿碳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到2030年建成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自愿碳市场 [6] - 自愿碳市场引导绿色低碳投资,支持减排效果明显但经济可行性较弱的技术和项目发展,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碳减排行动 [6] 试点市场与全国市场协调 - 加强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等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7] - 试点碳市场继续发挥政策试验田功能,在扩大覆盖范围、完善市场调控机制、创新监管手段和发展碳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探索经验 [7] 碳金融创新与工具 - 碳资产可进行质押和回购,碳质押是企业将CEA或CCER等碳资产作为质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碳回购是配额持有者出售碳资产并约定未来回购以获得短期资金融通 [9] - 建立完善碳质押和碳回购政策制度,拓展重点排放单位融资渠道,盘活碳资产,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节能减碳积极性和主动性 [9] 碳保险与创新应用 - 林业碳汇成为保险标的,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监测评估林地碳汇增加和损失情况,林业碳汇指数保险以碳汇损失计量为补偿依据,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森林固碳量损失进行赔偿 [10][11] - 安徽太平洋财险岳西支公司为安徽康馨祥农业科技集团签发林业碳汇遥感指数保单,创新碳保险应用模式 [11] 碳定价机制与市场活力 - 到2030年形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碳价格激励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全社会绿色技术投资 [12] - 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规范开展碳质押融资业务,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适时引入其他非履约主体,自愿碳市场逐步引入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参与交易 [12] - 交易主体拓展有利于改善交易结构,形成连续价格信号,激活市场流动性和有效性,当前强制碳市场以控排企业为主,呈现履约驱动和潮汐交易特征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