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经评论: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
经济日报·2025-09-16 00:04

预制菜行业现状与争议 - 预制菜国家标准尚未正式出台 但市场监管总局已于2023年3月联合多部门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1]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与商家及政策定义存在显著差异 消费者更倾向于基于生活经验判断(如冷冻18个月的腌鱼不符合"现做"定义)[1] - 行业需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兼顾消费者体验与接受度 寻求多方共识[1] 餐饮业信任体系建设 - 餐饮行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在消费者信任基础上 包括对厨师手艺 品鉴标准或品控体系的信任[2] - 信任易因未明示使用预制菜而受损 最有效的解决方式是要求商家明确区分预制菜与现做菜品并进行透明化信息披露[2] - 商家及相关标准需积极回应消费者对信息透明的合理期待[2] 餐饮市场分化趋势 - 行业分化出效率型餐饮(如肯德基 萨莉亚)公开使用预制菜追求标准化与出餐速度[3] - 体验型餐饮(如现炒餐馆)以"新鲜现炒""手工现制"为核心卖点 部分餐厅通过后厨直播强化现做真实性[3] - 两种模式各有受众 关键在于明码标价与诚信经营[3] 预制菜产业实际价值 - 预制菜已发展成重要产业 被餐饮企业和家庭广泛使用(家庭定期购买快手菜)[3] - 规范生产的预制菜并不等同于廉价或不安全 正规企业比许多小型餐馆更重视食品安全[3] - 优质原料制作的预制菜成本可能高于部分小店的现炒菜品[3] 消费者核心地位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最终选择权应得到充分尊重 其为产业付费的主体[4] - 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消费者的信任与认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