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表现与事件驱动 - 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模拟芯片发起反倾销调查 倾销调查期为2024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产业损害调查期为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2] - 反倾销调查增强投资者对国产模拟芯片公司未来市场份额提升信心 圣邦股份和上海贝岭携手涨停 思瑞浦收涨9.68% 纳芯微收涨10.79%[2] - 市场普遍解读此举可能对德州仪器和亚德诺等美国巨头在中国市场销售施加壁垒 为本土模拟芯片厂商腾出替代空间[2] 公司回应与经营状况 - 圣邦股份表示反倾销调查对公司经营业绩和技术研发没有直接影响 各产品线下游领域需求总体温和复苏[3] - 圣邦股份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8.18亿元 同比增加15.37% 实现归母净利润2亿元 同比增加12.42%[3] - 上海贝岭预计反倾销调查可能提升国产模拟芯片国内市场份额 产品主要覆盖信号链和电源管理并面向国内销售[3] - 思瑞浦表示相关产品都有全面覆盖 反倾销调查有望遏制不正当竞争 为国产芯片提供更公平市场环境[3]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模拟芯片产业整体与海外巨头仍有较大差距 主要体现在规模 技术积累和高端产品上[4] - 德州仪器作为全球模拟芯片龙头 产品超过10万种 在信号链和电源管理领域拥有绝对领先地位[4] - 圣邦股份有5900多款产品 上海贝岭累计拥有4559款可供销售产品 上半年推出539款新产品 思瑞浦已量产产品数量超过3000款[5] - 海外模拟芯片龙头普遍采用IDM模式 集设计 制造 封测于一体 而圣邦股份 纳芯微 上海贝岭等国产厂商均采用Fabless模式[5] 技术特点与挑战 - 模拟芯片单颗价值低但种类繁多 更注重性能提升 带宽升级 成本降低和工艺进步 高端产品需要深厚工艺技术积累和顶尖人才[5] - 汽车和工业领域客户对产品可靠性 一致性和寿命要求严苛 认证周期漫长 国产芯片必须在性能 功耗 稳定性上完全达到甚至超越进口产品[5] - 国内高端产品仍然欠缺 关键技术和工艺仍待突破 汽车和工业领域产品认证周期漫长且复杂限制了国产模拟芯片发展壮大[7] 市场规模与供需状况 - 2025年全球模拟芯片市场规模预计达840亿美元 其中中国市场规模突破3500亿元人民币[6] - 2024年中国模拟芯片需求量35.4亿颗 自主产量11.8亿颗 进口量23.6亿颗 自美国进口量达15.9亿颗 占总进口比例67.5%[6] - 以单颗模拟芯片1.6元计算 潜在反倾销产品金额约25.1亿元 中国原自主生产模拟芯片市场规模为19.4亿元[6] - 国产模拟芯片仅占国内需求1/3 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6] 行业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A股模拟芯片板块实现营业收入245.02亿元 同比增长13.16% 实现归母净利润5.03亿元 同比增长280.46%[7] - 模拟芯片板块毛利率35.34% 净利率1.91% 呈现温和恢复趋势[7]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模拟芯片板块存货166.33亿元 呈上升趋势 反映需求复苏之际企业备货增长[7]
300661暴涨“20cm”,反倾销调查引爆模拟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