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 罗永浩于9月10日通过微博公开批评西贝餐厅使用预制菜且价格过高 称其体验"恶心"并呼吁立法强制餐饮企业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 [1]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回应 否认使用预制菜 宣布起诉罗永浩损害商誉 并开放全国后厨供顾客参观 [2] - 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强调其目的是推动行业透明化和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4] 预制菜定义争议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于2024年3月联合发布通知 明确预制菜定义为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且需加热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同时排除中央厨房配送至自有门店的菜肴 [6][12][14] - 西贝依据该标准 声明其中央厨房配送模式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6][14] - 消费者普遍从感官体验判断预制菜 主要依据口感、温度和"锅气"缺失等主观因素 认为非现场制作的菜肴均属预制菜 [15] 行业数据与趋势 -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 同比增长33.8% 预计2025年将突破6173亿元 [17] - 预制菜需求增长主要受餐饮企业降本提效驱动 尤其适用于连锁餐厅和小吃快餐店 [18] - 江苏省消保委调查显示78.1%的消费者反映餐厅未提前告知预制菜使用情况 [18] 消费者态度与行业反响 - 网友观点两极分化:支持罗永浩者强调知情权重要性 支持西贝者则认为其品质和食品安全标准属行业标杆 [4][6][7] - 多家餐饮企业创始人公开声援西贝 包括巴奴毛肚火锅杜中兵、朱光玉火锅李扬等 批评罗永浩"误导消费者" [6][8] - 消费者对高溢价品牌敏感度提升 要求价格与价值匹配 尤其关注体验感和情绪价值 [19][23][25] 品牌回应与措施 - 西贝公布罗永浩所点13道菜品的详细制作流程 强调均为现场烹饪 账单金额为833元 [9][11] - 贾国龙回应价格争议 承认部分菜品定价偏高但否认"量少"指控 并强调西贝37年来坚守食材标准和待客之道 [19] - 品牌推出"罗永浩菜单" 承诺"不好吃不要钱" 并开放后厨以自证清白 [2][8] 行业影响与深层矛盾 - 事件反映餐饮行业与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鸿沟 以及消费者对透明化和知情权的迫切需求 [16][18] - 理性消费时代下 品牌需重新证明高溢价合理性 仅依靠品牌故事已不足以满足消费者期望 [25][26] - 近年类似争议频发(如花西子、钟薛高) 显示公众对高溢价产品的容忍度降低 [23]
西贝们最该做的,不是忙着和罗永浩打官司
36氪·2025-09-15 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