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文学科当作生活方式(有事说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9-15 01:21
把人文学科当作生活方式,本质上是选择一种积极自洽的人生态度。它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哲学家或文 学家,而是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份反思自觉。 没有俗套的共识宣讲,也没有刻板的成长说教,凭借思想的锐度和认知的高度被网友"封神"——9月燕 园里,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的开学致辞引发广泛关注。 这堂富有哲理的"开学第一课"之所以能火出校园圈层,核心在于它精准捕捉了时代语境下的集体困惑: 在变动不居的社会中,人们总在追逐标准答案,却渐渐迷失于选择焦虑与功利浮躁。而程乐松的话语恰 恰提供了一份"向内探寻"的精神坐标——不必急于向外求证"正确",而应先学会做到自洽,与世界的不 确定性共处。这份能安放心灵的确定感,与教育因材施教的理念相吻合,正是人文学科不变的价值内 核。 在数智化浪潮下,理工科以标准化知识体系破解自然与技术奥秘,人工智能持续重构学科边界与人机互 动模式,不少人将"有用"等同于"可量化的实用价值",进而质疑人文学科的存在意义。 但事实上,人文学科的价值从不在"直接变现",而在为个体构建应对人生的精神框架。正如黑塞在《悉 达多》中所讲述的寓言:悉达多放弃婆罗门的优渥生活,历经苦行、经商、迷茫,最终在恒河边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