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新能源汽车澳洲受指控,“维修权”究竟该归谁?
经济观察报·2025-09-15 00:50

核心观点 - 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澳大利亚因维修数据垄断被指控 面临合规挑战 同时国内新能源车维修市场也存在类似封闭问题 售后渠道被整车企业控制导致维修成本高企和消费者选择受限 [1][5] - 新能源车企限制第三方维修主要出于商业利益考虑 售后毛利贡献超过50% 同时以安全风险为由谨慎开放数据 但可能剥夺消费者选择权 [3][4] - 全球监管趋势倾向于要求维修数据开放 中国已有相关法规但执行不足 行业需构建开放竞争的售后生态 [5][6] 澳大利亚市场指控事件 - 澳大利亚汽车服务与维修管理机构向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举报比亚迪 极氪 小鹏 smart 零跑五家中国车企 指控其延迟限制消费者使用非授权第三方维修服务 缺漏开放诊断软件和技术数据 [1] - 涉事车企违反澳大利亚《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 该制度要求车型上市首日即向独立维修厂公开核心维修数据 并以公平市场价提供订阅选项 [5] - 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负责执法 每项违规最高可处1000万澳元(约4700万元人民币)罚款 2024年本田汽车因未提供灵活订阅选项被处18780澳元罚款 [5] - 一家涉事车企已与澳大利亚有关机构展开沟通 但具体进展未透露 [5] 维修市场垄断现状 - 新能源车电池包和软件技术被整车企业掌控 零配件市场开放度低 配件供给渠道堵塞 第三方维修企业难以参与竞争 [2] - 整车企业授权渠道密度不足 无法满足消费者修车便利性要求 案例显示中国品牌新能源皮卡车在澳大利亚维修需到上百公里外官方点且配件需等待 [1][2] - 国内新能源车维修同样存在大量问题 电池和车辆维修保养被垄断 消费者始料未及维修保养成本及保险费用居高不下 [1][3] 商业利益与安全考量 - 新能源车企售后毛利贡献显著 独立品牌4S店在新车 售后和金融保险的毛利贡献分别为16.8% 54%和17% 售后毛利贡献远超新车和金融 [4] - 三电系统 软件升级 高频易损件贡献新能源车企40%以上售后毛利 开放数据可能导致盈利模型塌方 [3] - 车企以安全风险为由限制第三方维修 担忧第三方维修操作不当导致安全事故的责任归属问题 [4] - 律师指出车企担忧具有合理性 但不能因此剥夺消费者选择权 [4] 行业影响与监管环境 - 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没有燃油车复杂 培训周期短(1个月 vs 燃油车3-8年) 但车企成为售后市场发展阻碍之一 [3] - 国内汽修博主因维修新能源车并发布视频被三家新能源车企告上法庭 反映维修从业者对新能源汽车维修问题诟病不止 [3] - 中国《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要求汽车生产者无差别无歧视无延迟公开维修技术信息 但尚无新能源车企因违反该办法受处罚的案例 [6] - 欧美汽车零售市场正掀起以反垄断为核心的监管浪潮 强调消费者权益保护 [6] 全球化合规挑战 - 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澳大利亚的麻烦本质是国内"授权+封闭"售后商业模式与海外法律法规环境的碰撞 [5] - 真正的全球化需要服务体系 合规理念和商业模式的全面本地化适配 不仅仅是产品销售全球化 [5] - 国际策略研究员指出不能粗暴判断中国车企只重销量不重法务和体验 全球顶尖车企几乎都有类似被罚经历 [6] 行业发展趋势 - 长远需构建在安全规范前提下适度开放 公平竞争的售后生态 需要车企 独立维修商 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多方共同努力 [6] - 可通过技术认证 责任保险 明确标准等方式找到平衡点 最终有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6] - 消费者希望中国汽车品牌能打破丰田在澳大利亚的地位 期待中国制造越来越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