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建设重大意义 - 碳市场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 成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1][2] - 碳市场建设追求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和效益最大 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有利于发挥市场在碳减排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 - 坚持低成本降碳目标导向 是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 通过"激励先进 鞭策落后"政策导向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3] - 注重国际交流合作 是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碳定价中的影响力 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3] 全国碳市场建设成效 - 法规制度体系基本构建 国务院颁布实施我国首部气候变化专门法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生态环境部制定30余项制度和技术规范 形成多层级较完备的法规体系[4] - 市场活力稳步提升 截至2025年8月22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8亿吨 成交额474.1亿元人民币 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180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5] - 配额清缴完成率接近100% 纳入2023年度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2096家 应清缴配额总量52.44亿吨 实际清缴量52.43亿吨[5] - 数据质量管理持续加强 2024年共审核企业数据300余万条 异常数据发生率明显降低 碳排放数据统计核算规范性准确性及时性大幅提升[5] - 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在发电行业基础上将钢铁 水泥 铝冶炼行业纳入 扩围后实现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的有效管控[6] - 自愿减排市场启动运行 截至2025年8月22日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249万吨 成交额2.1亿元人民币 有力推动碳汇 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发展[6] - 减排效果显著 2023年全国火电碳排放强度相比2018年下降2.38% 有效提升行业碳排放管理水平[7] 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要求 - 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关系 充分尊重市场发展规律坚持"先现货 后期货 先服务 后产品" 同时健全监督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开透明市场环境[8] - 统筹长远和短期目标 到2027年实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 自愿减排市场重点领域全覆盖 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的市场体系[9] - 统筹整体和局部关系 加强碳市场制度与其他政策协同 推动两个市场有效衔接协同增效 鼓励地方试点碳市场先行先试[9] - 统筹国内和国际关系 立足我国国情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路径方式 积极参与《巴黎协定》全球碳市场机制国际谈判及规则制定[10] 全国碳市场建设任务举措 - 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 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 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 稳妥推行免费和有偿相结合的分配方式[11] - 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 强化自愿减排项目全链条管理 积极推动核证自愿减排量应用 完善抵销规则提高国际认可度[12] - 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建立完善碳质押碳回购等政策制度 稳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市场交易[12] - 建立健全与市场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强化碳排放核算与报告管理 加快修订重点行业核算指南 实施关键参数月度存证[13] - 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开展自愿减排交易管理立法研究 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完善裁判规则体系[14] - 加强与绿电绿证等市场化机制的政策协同制度衔接 制定注册登记和交易收费规则 完善资金清算机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14]
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全国碳市场
经济日报·2025-09-13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