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 - 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澳大利亚被指控维修垄断 因延迟限制消费者使用非授权第三方维修服务 缺漏应向独立维修厂开放的诊断软件和技术数据 导致车主只能选择品牌授权渠道[2] - 事件反映国内新能源汽车维修同样存在配件市场开放度低 第三方维修企业难以参与竞争等问题[2] - 新能源车企限制第三方维修背后存在商业考虑 售后毛利贡献超40% 开放数据可能导致盈利模型塌方[4] 澳大利亚市场指控 - 比亚迪、极氪、小鹏、smart、零跑五家中国车企被澳大利亚汽车服务与维修管理机构(AASRA)举报至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2] - 指控内容包括延迟限制非授权第三方维修服务 缺漏诊断软件、技术参数与标定数据[2] - 违反澳大利亚《机动车服务与维修信息制度》(MVIS) 该制度要求车型上市首日即公开维修数据至AASRA网站并以公平市场价提供订阅[6] - ACCC负责执法 每项违规最高罚款1000万澳元(约4700万元人民币) 2024年本田汽车因未提供灵活订阅选项被罚18780澳元[6] - 一家涉事车企已与澳大利亚有关机构展开沟通[7] 行业维修现状 - 新能源汽车维修学徒培训仅需1个月 燃油车学徒需要3-5年才能升技师大工[4] - 新能源独立品牌4S店售后毛利贡献达54% 远超新车(16.8%)和金融保险(17%)[5] - 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包及软件技术被整车企业掌控 零配件市场开放度低 配件供给渠道堵塞[2] - 国内《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要求无差别公开维修技术信息 但尚无新能源车企因违反该办法受罚案例[8][9] 企业商业考量 - 三电系统、软件升级、高频易损件贡献新能源车企40%以上售后毛利[4] - 限制第三方维修的核心理由是安全风险担忧 包括第三方维修操作不当导致安全事故的责任归属问题[5] - 国内已有汽修博主因维修新能源车并被拍视频发布而遭三家新能源车企起诉[4] 全球化合规挑战 - 事件本质是国内"授权+封闭"售后商业模式与海外法律法规环境的碰撞[8] - 真正的全球化需要服务体系、合规理念和商业模式的全面本地化适配[8] - 欧美汽车零售市场正掀起以反垄断为核心的监管浪潮[8] - 构建适度开放、公平竞争的售后生态需要车企、独立维修商、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多方共同努力[9]
从中国到澳洲,新能源汽车“维修权”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