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体互联网:被“人工智能+”行动忽视的关键未来
经济观察网·2025-09-12 03:53

政策设计思路差异 - "人工智能+"行动政策文本中"平台"一词仅出现4次 而"互联网+"行动政策中"平台"出现62次 反映政策设计思路从平台主导转向节点渗透 [2][4][5] - 互联网技术本质为连接 依赖网络效应和平台企业作为核心抓手 而人工智能技术本质为认知 价值在于提升单个节点效率 技术扩散难以找到统一抓手 [7] - "互联网+"政策强调平台企业行动牵引作用 "鼓励互联网企业"字样出现11次 而"人工智能+"政策缺乏鲜明内在逻辑和突出核心抓手 [5][6] 产业互联网实践反思 - 平台企业产业互联网战略遭遇挫折 腾讯CSIG事业群2022年裁员重组 阿里2025年亏本出清高鑫零售等新零售资产 [9] - 平台企业自2021年起逐步放弃ToB市场平台思维 转向项目制 行业化方案与深度定制等更朴素的ToB路径 [9] - 产业互联网实践表明 快速技术扩散是政策期待而非企业真实需求 前后台由平台掌控的模式被证明不可行 [9] 人工智能+落地优势 - 开源大模型大幅降低智能驱动供需门槛 供给侧激发应用开发热情 需求侧企业无需担心被锁定和数据让渡 [10] - 人工智能支持从C端向B端自然渗透 企业采纳可能从员工自发使用工具开始 员工流动有利于提升企业采纳率 [11] - 智能驱动致力于提升节点效率 关键互补品来自组织内部 大量价值可在企业内闭环实现 落地相对容易 [10] 智能体互联网发展前景 - 2035年长期目标要求人工智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 形成以智能体为节点的智能体互联网(Internet of Agents) [3][16] - 开源智能体协议正在打破平台垄断 包括Anthropic的MCP协议 Google的A2A协议 中国的ANP协议 [14] - 智能体互联网代表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后最新趋势 将推动平台互联网向智能体互联网转型 [14][15] 政策文本缺憾与展望 - "人工智能+"政策文本鲜少提及互联网 仅有两处相关表述 可能混淆了"互联网+"平台思路与互联网客观规律 [12] - 网络效应并不必然依赖于平台 如email普及依赖SMTP等开源协议而非封闭平台 [13] - 智能体互联网研究筹划将加快"人工智能+"从节点渗透阶段向网络渗透阶段发展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