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文学者不必全部拥抱AI,应该允许“抵抗”的声音存在
第一财经·2025-09-12 02:48

AI对文学教育的影响 - AI技术发展引发对文学教育和人文学科未来的广泛思考与担忧 特别关注AI能否替代人类思想及文学终结问题[1] - DeepSeek等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显著加速了学界对AI与文学教育关系的讨论进程 相关学术著作从组稿到出版仅用时3个月[1] 学术界的应对与观点 -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主编《AI时代的文学教育》汇集35位学者的33篇文章 从人类命运、诗文写作、人文教育及课堂教学等多维度探讨AI影响[1] - 学者编撰时坚持保留多元观点 无论乐观或悲观立场都原汁原味呈现 为读者提供独立思考空间[2] - 陈平原提出未来十年将是AI冲击人文学的震荡期 但最终人类会像适应索引技术和数码技术那样找到平衡点[2] - 强调人文学者不必全部拥抱AI 允许"抵抗"声音存在以揭示潜在陷阱 需要在承认危机和适应变化的同时坚守人文精神和人类尊严[2] AI对创新与教育体系的影响 - AI大幅提高创新门槛 许多传统突破性成果对AI而言变得不值一提 文明传递中重要的中间层被AI轻易取代[3] -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将永远属于少数人 绝大多数人无论如何努力都竞争不过AI[3] - 教育功能可能转向带有自我娱乐性质的传承文化与修身养性 陈平原据此提倡"为己之学"的教育理念[3] - 预测大学人文学科不仅不会缩减规模 反而可能扩大招生 类似老年大学强调终身学习和凭兴趣读书的模式值得借鉴[3] AI文学创作的特性与局限 - AI目前最擅长续作写作 因其擅长分析线索 能够根据人类提供的材料和指令不断迭代改进[4] - AI写作是从海量语料中拼凑而成 并非通过个体真实感觉和身心体验创作 缺乏人类生命整体性体验[3] - 以唐诗《江南逢李龟年》为例 说明包含诗人完整生命历程和社会时代关系的作品是AI无法创作的[3] - AI在创作中会产生幻觉 如将薛宝钗误认为林黛玉 这种特性反而暗合《红楼梦》亦真亦假的艺术本意[4] 具体案例研究 - 复旦大学教授严峰测试AI续写《红楼梦》后40回 初始情节荒谬(如贾宝玉与王熙凤结婚)但能持续优化[4] - AI最终输出的《红楼梦》结尾呈现平淡现实主义风格:林黛玉死亡 贾宝玉接受与薛宝钗婚姻安排而未发疯[4] - AI描写贾宝玉结婚揭盖头时担心"林妹妹会不会冷"的细节 既体现其幻觉特性 又契合原著悲剧美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