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的“成人礼”,是答卷更是序章
华夏时报·2025-09-12 02:16
展会发展历程 - 首届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于2007年启幕,标志着中国首次以国家级展会形式系统关注特殊群体福祉 [1] - 展会规模从有限起步,展品初期以基础型轮椅、助行器为主,参展企业多为国内本土厂商 [1] - 经过十八年发展,参展企业从百余家增长至汇聚全球400余家领军品牌 [3] - 展品技术从基础轮椅助行器发展到脑机接口、智能假肢等尖端科技 [3] 展会重要节点与模式演变 - 2008年作为北京残奥会系列活动,吸引超10万观众入场,使"辅助器具"概念和"科技助残"理念获得全国性传播 [2] - 2009年展会开创"展览+学术"的双轮驱动模式,首次实现展品展示与专业服务的有机融合 [2] - 2011年吸引意大利、丹麦和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参展,开启国际化新阶段 [2] - 2023年展会特设"康复国际百年专题展",接待全球嘉宾参观,形成"全球智慧"的集中展示 [3] 行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 - 行业技术实现从简单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产业从"跟跑"发展到"并跑"乃至部分"领跑" [1] - 2023年展会亮相柔性外骨骼机器人、脑机接口手功能康复系统、3D沉浸式智慧康复系统等尖端产品,标志技术进入智能时代 [3] - 国产辅具发展重点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残疾人从"被帮扶"转向"自主发展" [3] - 展会成为推动残疾人事业迈向更高质量新阶段的平台,汇聚科技产品、合作共识与社会观念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