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与痛点 - 北京部分社区已推出移动充电车服务 用户可通过手机下单选择充电量 充电车抵达后远程开启充电口 充满一台车约需一小时 收费参照区域固定充电桩价格 部分时段设优惠 该服务已在北京 上海 河南等地老旧小区 企业园区及高速服务区投放数十台设备[1] - 充电困境核心是供需失衡与场景适配不足 北京每万辆新能源车对应公共充电桩不足千个 老旧小区因电力容量有限和车位产权复杂导致固定充电桩安装率低[1] - 移动充电车单台仅能服务3-4辆车 面对早晚高峰集中需求仍显乏力 上海网约车司机曾因充电桩离线和扫码失败导致单日充电成本额外增加280元[1] - 第三方平台接入超120万台充电桩 但电量标注误差率达8.3% 车企专属桩预约成功率高但仅限品牌用户使用 67%车主曾因跨平台切换和操作繁琐遭遇充电尴尬[1] 解决方案与发展方向 - 政策层面需针对老旧小区推出电力增容+共享充电桩组合政策 强制新建小区和公共停车场配建充电桩 同时将移动充电车纳入城市应急补能体系[2] - 市场层面需打破车企与运营商数据壁垒 建立跨品牌跨平台的智能调度系统 使用户无需切换APP即可实时查看充电桩状态和预约移动充电服务[2] - 成本控制可推广昆山光伏+储能+换电一体化驿站模式 通过清洁能源降低运营成本并反哺用户形成价格优惠[2] - 用户体验需优化车载系统 根据剩余电量自动推荐附近充电桩或预约移动充电 运营商需建立设备巡检机制将充电桩离线率控制在5%以下 平台应规范电量标注与收费公示[2] 行业意义与前景 - 新能源汽车普及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 充电便利度是决定这一进程的关键变量[3] - 从北京社区的点外卖充电到昆山的秒级换电 创新实践已勾勒出补能便利化的可能 但需政策持续发力破除壁垒和市场主体协同优化服务[3] - 技术创新需持续降低成本 当新能源车主都能在需要时快速补能 绿色出行才能真正融入日常并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力[3]
【民生冷暖】新能源汽车充电也能“叫外卖”了
证券时报·2025-09-11 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