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政策性金融工具、地方政府债、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的核心总结
搜狐财经·2025-09-11 08:32

2025年财政资金安排与政策工具 - 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7350亿元 重点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项目[1] - 超长期特别国债计划发行1.3万亿元 较2024年新增3000亿元 其中5000亿元专项用于"两新"政策 188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1][15][24] -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4.4万亿元 较上年增加5000亿元 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1][7][24]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规模5000亿元 由央行支持三大政策性银行设立 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1][2][24]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 由政府主导设计、金融机构市场化运作的专项融资机制 解决市场失灵领域资金短缺问题[2] - 采用股权投资、股东借款和专项债资本金搭桥三种运作模式 具有"名股实债"性质 不参与日常管理且通过股权转让、回购等方式退出[2][3] - 严格执行四项负面清单:严禁土地储备、商业房地产、楼堂馆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5] - 支持八大领域: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市政和产业园区[4] - 三家政策性银行分工明确:农发行重点支持乡村振兴 国开行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和制造业 进出口行重点支持对外开放和制造业[4] 地方政府债券结构 - 一般债券为无收益公益性项目发行 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作为还款来源 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7][8] - 专项债券为有收益公益性项目发行 以政府性基金收入或专项收入作为还款来源 需满足"项目收益覆盖本息"原则[9][10] - 专项债券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禁止楼堂馆所、形象工程、房地产开发等12类项目 支持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等12大领域[11][12] - 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 支持城市更新、生态环保、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22个领域 可通过"发行资本金"或"债贷组合"模式获取资金[13] 超长期特别国债特性 - 发行期限10年以上 2025年额度1.3万亿元 主要投向"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和"两新"(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15] - 期限以30年为主 部分项目匹配50年 具有超长期限与低风险特征[15] - 支持领域包括科技创新、区域协调、粮食能源安全、生态环保等"两重"领域 以及工业能源设备更新、民生基础设施、新兴领域和消费升级等"两新"领域[16] 中央预算内投资定位 - 由国家发改委管理的中央财政性投资资金 用于固定资产投资 属于无偿拨款无需偿还[18][19] - 重点支持八大领域: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及保障性安居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交通物流重大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其他重点领域[20] 四类资金工具对比 - 发行主体差异: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由三大政策性银行发行 超长期特别国债由中央政府发行 地方政府债券由地方政府发行[24] - 信用基础分级:超长期特别国债由国家信用背书 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由地方政府信用背书 专项债券信用低于一般债券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无政府信用兜底[24] - 还款来源区分: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依赖项目收益 超长期特别国债依赖中央财政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收入 一般债券依赖地方公共预算收入 专项债券依赖政府性基金收入和项目收益[24] - 预算管理方式: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不纳入预算 超长期特别国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 一般债券纳入一般公共预算 专项债券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