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成立于2010年 初始资金20万元 在上海民居起步[5] - 创业初期尝试教育机器人、扫地机器人、人形仿真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 通过接项目维持运营[6] - 2013年推出第一代餐饮机器人"小朗" 获得餐饮店老板即时采购[9] - 2015年获得微软前上司个人投资100万元[11] - 2016年底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投资方为云启资本、松禾资本[13] - 2019年完成由源码资本领投的2亿元B轮融资 同年机器人出货量超千台[18] - 2020-2021年获得软银亚洲、软银愿景等机构超15亿元融资[18] - 目前公司人员规模稳定在700人左右[19] 市场地位与业务规模 - 公司累计卖出超10万台商用机器人 覆盖配送、清洁、迎宾等场景[1] - 2024年以22.7%出货量占比位居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第一[1] - 服务版图覆盖餐饮、酒店、医疗、清洁、休闲娱乐、汽车4S店、商超零售等场景[22] - 2020年开始全球化探索 通过战略合作伙伴拓展欧美日韩市场[25] - 机器人制造成本仅为美国同行Bear Robotics的1/5 售价更具竞争优势[21] 产品与技术发展 - 选择服务业作为商业化落地场景 聚焦劳动密集型产业[8] - 技术持续优化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 复现餐厅复杂环境进行测试[10] - 2024年推出第一款双臂具身服务机器人[3] - 2025年发布两款人形服务机器人:轮式XMAN-R1和双足XMAN-F1[3][21] - 人形机器人已在客户场景进行POC概念验证 根据需求调整[21] - 产品设计理念强调"为干活而设计" 注重实际场景应用能力[21] 行业环境与资本动态 - 2010年移动互联网元年 机器人赛道当时不受资本关注[5][6] - 2018年人工智能领域遭遇信任危机 机器人融资困难[15] - 2020年疫情推动无接触配送需求 行业成为投资风口[18] - 2021年下半年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长放缓 行业出现促销竞争[18] - 2025年DeepSeek和具身智能爆火 机器人赛道再获资本青睐[1] - 当前第二类机器人公司(AI算法结合专用场景)面临上市机会[3] 商业化战略 - 坚持每1-2年开拓一个新垂直场景的节奏[22] - 在酒店领域采用差异化销售策略 组合配送与清洁机器人提升客单收入[24] - 通过提供智能货柜覆盖机器人租赁成本 形成设备销售与增值服务联动[24] - 定位为研发制造商而非运营服务商 海外市场通过合作伙伴管理运维[25] - 聚焦新技术商业化落地 降低生产成本是实现商业化必修课[21][27]
三临绝境,三度翻盘:一家机器人公司的15年“极限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