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三条红线、九大乱象,六部门重拳“整顿”车圈
新京报·2025-09-10 15:17

专项整治行动背景与目标 - 六部门联合开展为期3个月的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 旨在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 规范企业营销宣传行为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护航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1] - 行动集中整治非法牟利 夸大和虚假宣传 恶意诋毁攻击等网络乱象 包括汽车及动力电池虚假宣传 "以商养测"要挟保护费 企业高管网上"拉踩"引战等问题[1] - 工信部部长李乐成表示已依法依规治理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非理性竞争并取得初步成效 强调绝不能容忍非理性竞争毁掉企业和产业[1] 非法牟利问题整治重点 - 第三方平台通过制作虚假图片视频 捏造故事 炒作散布车企负面话题 恶意解读销量波动 攻击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等方式赚取流量和商业利益[1] - 利用主板机 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技术制造新型"网络水军" 产出虚假内容 制造虚假热度和趋势 规避平台监测以谋取非法利益[1] - 以"新闻监督""舆论监督"等名义 通过商测结合的虚假测评获取商业利益 甚至要挟汽车企业提供"保护费"[2] - 在汽车产品上市发布和企业融资等重要节点发布虚假信息或负面信息 或在评论区带节奏胁迫企业开展商务合作[2] 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整治重点 - 对汽车 动力电池的性能 功能 质量 销售状况等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欺骗误导消费者[2] - 汽车企业操纵机构或评测账号搞虚假测评 引用捏造虚假数据 选择性披露销售数据 发布各种销量榜单[2] - 借助展会 论坛及网络营销活动制造炒作话题 造成行业及社会不良影响[2] - 中国广告协会指出汽车厂商片面强调辅助驾驶功能使人误解为自动驾驶 夸大自动驾驶功能但实际存在诸多限制[2] 恶意诋毁攻击问题整治重点 - 以遏制打压竞争对手为目的诋毁攻击汽车企业或产品 抹黑企业声誉或商品声誉 进行恶意投诉[3] - 组织操纵网络水军 "黑公关"及"饭圈"粉丝联动发布虚假负面信息 煽动网民情绪打"口水战"恶意抹黑竞争对手[3] - 汽车企业高管利用自身影响力在网上"拉踩"引战[3] - 比亚迪 长城汽车 理想汽车等企业均遭遇网络"黑公关"诋毁 具体案例包括比亚迪赞助青少年足球被歪曲为"赞助国足"引发几千条抵制言论 理想i8未上市即遭大量雷同差评 极狐T1未上市遭虚假信息攻击[3][4] 企业响应与行业专家观点 - 比亚迪 岚图汽车 鸿蒙智行 MG等车企密集发声支持专项整治行动 表示将加强自律并配合维护清朗网络空间[5]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章弘认为专项整治有助于减少企业非必要舆情应对成本 使资源更聚焦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促进产业创新与整体竞争力提升[6] - 专项整治能净化网络信息环境 保障消费者获取真实客观产品信息做出合理决策 同时打击不正当竞争促使企业回归技术创新与服务质量提升的竞争模式[6] - 第三方测评乱象缺乏统一资质和标准 为追求短期利益沦为商业营销工具 严重偏离监督服务初衷 需通过法律 平台监管 行业自律和消费者觉醒多方合力重塑公信力[7] 行业监管持续加码背景 -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董扬指出"黑公关" 企业过度宣传 检测机构过度商业化测试行为需及时制止 政府部门还应长期关注新内卷现象[9] - 2025年以来国家多部门多次发文整治汽车行业乱象 反对"内卷式"恶性竞争 重点关注虚假宣传和低价无序竞争[9] - 国家发改委3月指出汽车行业无序竞争问题突出 有的企业不惜牺牲利润抢占市场 虚假宣传恶意抹黑时有发生 将着力整治市场乱象[9] - 中汽协5月底指出无序"价格战"是行业效益下降重要因素 工信部批评价格战挤压企业利润 将加大整治力度并采取必要监管措施[10] - 工信部开通重点车企账期承诺问题反映窗口 推动改进支付方式 随后整治范围扩大至虚假宣传 智能网联汽车召回 恶意诋毁攻击等领域[10] - 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 中央指导组 工信部等三部委3天内连续召开会议部署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秩序工作[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