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北京林业大学原创生态舞蹈诗《共生》 生态文明理念直抵青年心灵
中国青年报·2025-09-09 22:50

核心观点 - 北京林业大学通过原创生态舞蹈诗《共生》将生态文明理念与艺术表达相结合 探索生态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模式 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框架 通过科学细节与艺术呈现增强理念传播效果 已吸引近万名师生观看[1][2][6] 创作背景与框架 - 创作始于2023年7月 旨在以舞蹈形式呈现生态文明主题 作为生态美育载体 弥补传统思政教育形式局限[2] -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选取"山水林田湖草沙"7个生态元素作为核心叙事框架[2] 科学性与艺术融合 - 组建跨领域专家顾问团(植物学/动物学等)确保科学准确性 例如沙漠植物红柳的根系深度(10米)及枝条形态被转化为舞蹈动作的顿挫感[3][4] - 舞蹈细节融入地质运动规律(如山峦篇章的稳定步频)及鸟类行为特征(如勺嘴鹬点头啄食频率)[4] - 采用银杏叶意象串联篇章 增强诗意连贯性 突出学校特色[4] 参与群体与影响力 - 全部120名参与者(80名演员+40余名志愿者)为非舞蹈专业学生 涵盖理科/文科/法学等多学科背景[4][5] - 排练过程融入实地观测(如候鸟迁徙) 强化情感共鸣与理念认同[4][5] - 首演以来累计观众近万人 其中"田"篇章采用内蒙古支教地儿童真实录音 引发强烈情感反响[1][6] 教育机制与成果 - 将美育纳入"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环节"并设必修学分 通过"表演-实践-传播"链条深化教育效果[7][9] - 参与者反馈显示 艺术体验促进专业理解(如植物学研究生深化对胡杨特性的科研认知)并激发实践行动(如参与西部计划/环保活动)[6][9] 艺术表达创新 - 通过多感官体验(如绸布模拟林海/塑料布象征污染)替代传统理论宣讲 增强记忆深度[4][5][6] - 无台词纯肢体叙事实现"理性认知"与"感性体验"结合 提升生态文明理念传播效率[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