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个人成就 - 王辉扎根乡村教育41年 累计助学费用达16万元 资助学生超过120名 发起爱心基金筹集社会善款近百万元 帮助困难学生200多名 免费公益兴趣班培训学生达12000多人次[2] - 厉业余坚守教学一线32年 支教期间资助17名困难学生 积极探索教改新路径 主持名师工作室推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3][4] - 石国华深耕乡村教育二十二载 援疆期间组织夏令营活动带领51名新疆学子 协调社会力量捐助总值超84万元 创新班主任一体化管理模式[5][6] - 孙浩担任新疆班班主任14年 深入南北疆家访20余次 走进100多户农牧民家庭 架起民族交往与交流的桥梁[7] - 沈晓冬从事材料研究三十载 在高胶凝性熟料组成与结构等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 研发出全球首创"1025产品" 建立气凝胶材料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体系[7][8] - 张燕持续探索省级"一校一品"党建品牌 创新构建"三红"党建发展格局 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9][10] - 陈经山开展"行走的思政课"23年 累计行程可绕地球赤道一周 后进变先进率达92% 36人选择报考军校 承担8项省级重点课题[11][12] - 项建华从教三十五载 主持建设国家数字非遗虚拟仿真基地 开发26门虚仿课程500余个交互项目 在线精品课程惠及学习者超128万人次[13] - 徐海燕执教41年 61岁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夺冠 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推荐50多名师生赴海外访学[14][15] - 高春英从事特教工作31年 研究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对40名重度残障儿童进行送教 其中8名孩子有明显进步[16] 教育模式创新 - 厉业余开展"深度研课"活动辐射青海陕西等受援省份[3] - 石国华成立"苏老师工作站""学科工作坊""青年教师成长营" 组织开展"万山大讲堂·第四届江苏名师送学克州"活动[5][6] - 沈晓冬构建"本科有创新意识—硕士有创新能力—博士有创新突破—教师有创新成果"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8] - 陈经山创设"模拟联合国"实践平台 创建"星火爱心社"公益组织[11] - 项建华牵头研制教育部职教本科动画专业等国家教学标准 主持建设"国家动画无纸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协调百所院校企业成立虚拟教研室[13] - 徐海燕将传统运筹学创新升级为"数智运筹学" "运筹学"课程被教育部评为"来华留学生英文授课精品课程"[14] 社会影响与辐射 - 王辉发起创建启东市达育小学爱心基金筹集社会善款近百万元[2] - 孙浩带领"疆娃"唱响《我和我的祖国》的"快闪"登上"学习强国" 2021年《新闻联播》报道连云港革命纪念馆"实景课堂"[7] - 沈晓冬牵头制定国家行业标准 推动中国气凝胶产业技术实现从国际"跟跑"到"领跑"的跨越[7] - 项建华申报的文化大数据产业学院获评省级产业学院 入选"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13]
大爱润桃李 担当铸师魂——2025江苏教师年度人物巡礼
南京日报·2025-09-08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