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活动密集 包括香港青年实习计划覆盖金融科技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粤港澳高校联盟年会聚集180余名三地高校代表 世界青年论坛吸引400余名中外青年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首设港澳区域赛有10所港澳高校47个项目参赛[1] - 2020年出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 目标将大湾区打造为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 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枢纽 以及内地与港澳教育全面合作典范[1] - 5年来从学术合作到实践育人 从文化交流到人才共育 资源加速流动 人才活力迸发 大湾区教育协同蓝图愈发清晰 区域创新发展动能更显强劲[1] 大湾区大学建设与定位 - 教育部2025年6月19日同意设立大湾区大学 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区 该区域汇聚华为 脉冲型散裂中子源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科技资源[2] - 大湾区大学定位为理工科小而精新型研究型大学 首批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 物理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业工程等专业 2025年7月19日完成首届本科招生 面向广东省物理类考生录取80人并满额投档[3] - 学校近300名教研人员中70%具备海外顶尖高校工作经历 包括10位院士和78位国家级领军人才 采用"大学+大学""大学+科研机构""大学+龙头企业"模式匹配大湾区发展需求[3] 新型高校体系多元化发展 - 新型研究型大学包括南方科技大学和深圳理工大学 推进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4] - 合作大学如北师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探索多元协同可持续发展路径 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4] - 职业本科高校如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打破职业教育专科天花板 培养高端技能人才[4] - 广东省实施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 每年安排双一流建设高校专项补助经费 在人才引进 科研立项 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4] 粤港澳科研合作与平台建设 - 粤港澳污染物暴露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由广东工业大学牵头 联合南方医科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澳门科技大学等共建 汇聚三地环境 化学 生物与健康领域一流团队[6] - 实验室部署6个监测站点覆盖香港 澳门和广东多地 采集科研数据汇聚到广东工业大学终端[5][6] - 广东省已建成粤方牵头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1家 其中22家依托广东高校建立[7] - 华南理工大学在香港建设国际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 实践"高校研发—湾区制造—港澳融资—国际市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7] 职业教育与产教融合创新 - 粤港澳大湾区特色职业教育园区位于深圳南山区 由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与香港职业训练局合作共建 聚焦学训创研功能[8] - 深港联合培养"电机工程"高级文凭项目实现学分互认和联合培养 学生第一年在香港 第二年在深圳 毕业后获两地学历文凭[8] - 园区已开展5个深港联合人才培养项目 澳门旅游大学成为首个入驻园区的澳门高校[8] - 园区创业园已孵化24期483个企业 每年新增约40个学生项目入驻孵化[9][10]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 南方科技大学开设人工智能等新专业 课程与国际一流培养体系接轨 培养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AI人才[10] - 中山大学与华为合作开展"智能基座"产教融合项目 通过教室—实验室—企业三课堂贯通模式引导实践研究[10] - 暨南大学与香港大学签署法学学科合作协议 建立学生交换机制 培养国际视野法律人才[10] - 广东省计划全面推行教授互聘 课程互修 学分互认 文凭互授 深化全过程创新链体制改革[10]
粤港澳教育合作成色十足
人民日报·2025-09-07 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