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BD交易趋势 - 2025年上半年中国License-out交易首付款达26亿美元 总金额达600亿美元 在中国相关交易金额中占比分别为91%和99% [1] - 上半年中国相关交易总金额超越2024年全年总额37亿美元 同比增长129% [1] - License-out交易数量达72笔 占中国相关交易数量50% 为近五年最高 [1] 全球交易格局变化 - 全球医药交易TOP10中中国创新药资产贡献率超80% 交易金额最高资产来自国内药企 [1] - 一级市场融资总金额首次被License-out首付款反超 [1] - 跨国公司和海外风投的NewCo和BD资金成为中国创新药核心造血机制 [1] 项目价值提升机制 - 项目被跨国药企收购后市场定位从中国本土跃升至全球 订单价值预期增长 [2] - 针对中国市场的项目金额约一千万元人民币 进入美国市场后跃升至一千万至两千万美元 [2] - 被收购项目全部保留在CRDMO企业 收购方多为现有客户 [2] 行业质量标准提升 - 头部CRDMO企业大幅提高行业质量标准 降低研发型药企资产风险 [2] - 国内分子质量大幅提升 与海外产品差异缩小 价格折扣现象基本消失 [2] - 全球药物研发成功率保持每五到六个药物中仅有一个成功 [2] 资本市场周期变化 - 2021年融资与创新活跃 估值推高 2022-2024年市场环境欠佳 [4] - 2024年末至2025年初二级市场回暖 但尚未传导至一级市场 [4] - 行业划分为2016-2021年活跃期与2021-2025年调整期 当前初露复苏端倪 [4] 产品管线优化 - 企业产品管线数量从10个以上大幅优化 更注重精良程度 [5][6] - 当前管线以国际一流竞争力为目标 重点考量全球竞争力和授权出海可能性 [6] - 从追求Me-too产品转向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资产 [5][6] 资金来源重构 - 资金来源从依赖一级市场融资和香港二级市场融资 转变为BD首付款主导 [6] - 2023年起BD业务首付款超过IPO融资额 BD成为首位资金来源 [6] - 基金来源从私募股权融资拓展至包含BD交易 [7] 企业战略转型 - 企业从试图成为综合性生物制药企业转向专注于单一环节的生物技术公司 [6] - 通过授权合作甚至并购实现退出 不再仅依赖IPO [6][7] - 美国Biotech行业经历牛熊交替后愈发成熟 [6] 中国创新药全球机遇 - 中国凭借较低成本和创新优势开发高性价比药品 工程师红利促进新靶点研发 [7] - 已授权项目经过5-10年研发周期 有望在2025-2030年实现全球商业化 [7] - 全球市场加欧美定价带来潜在约82亿美元利润增量 [7] 一级市场投资变化 - 一级市场投资从2021年157.72亿美元下降至2024年42.19亿美元 降幅73.25% [7] - 一级市场对生物医药投资犹豫不决 反应迟钝 [7] - 二级市场回温明显 与BD浪潮形成对比 [7] 研发效率竞争 - 跨国制药公司内部管线内部收益率不足5% 难以支撑市值 [8] - 企业间竞争本质是内部收益率即研发效率最高的企业之间的角逐 [8] - 效率关乎融资窗口、授权谈判和临床竞争排序 [9] CRDMO角色演进 - CRDMO价值从"代工厂"演进为"生态伙伴" [9] - 2023年全球医药CDMO市场规模达1462.9亿美元 [9] - 预计2025年达1800亿美元 2030年超2500亿美元 [9] 细分领域发展 - ADC和双特异性抗体等细分领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9] - 欧洲、美国、日本市场均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9] - 双/多抗、ADC及减肥领域是当前最热门研究方向 [11] 中国研发优势 - 中国完成同类项目时间可缩短至一半 资金投入低至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10] - 凭借时间差和成本优势 中国企业在双抗和ADC领域崭露头角 [10] - PD-1/VEGF领域汇聚二十余家积极参与的企业 [10] 上市窗口变化 - 拥有出海项目的企业资金充裕 上市窗口已开启 [10] - 一级市场逐渐降温 二级市场和出海业务呈现蓬勃发展 [10] - 三驾马车中两驾疾驰 一级市场将被带动 [10] 技术平台发展 - 双/多抗和ADC从概念变为现实 未来十年继续引领风骚 [11] - mRNA技术拓展至治疗性药物研发 [11] - 持续投资建设新技术平台并关注新兴领域 [11] 产业转型方向 - 产业正经历由"数量积累"向"质量提升"转变 [11] - 从"自主发展"向"全球布局"转变 [11] - CRDMO作为承接创新成果、打通产业链的关键角色 [11]
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大热 如何紧握商业化质效主导权?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06 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