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I卷疯了,唯独炒股不灵
36氪·2025-09-05 04:06

大模型在金融预测领域的失效 - 2025年8月A股市场出现显著上涨行情 上证指数创十年新高 北证指数创历史纪录 单日成交额达2.8万亿元[1] - 主流金融大模型均未能预测此轮行情 BloombergGPT及国内量化模型未作出反应 K线预测工具集体失灵[1] - 用户按大模型炒股教程操作反而加速亏损 实际应用效果与回测表现出现严重背离[1][3] 金融大模型的发展历程 - 行业始于2023年BloombergGPT发布 该模型使用彭博数十年积累的金融文档训练 具备专业金融语言理解能力[2] - 2024年开源浪潮推动金融大模型普及 出现中文金融模型和K线预测框架 功能从新闻分析扩展至代码生成与趋势预测[2] - Kronos等预测模型上线初期引发关注 但两周内即因预测不准问题被用户反馈淹没[3] 金融数据的本质特征 - 金融市场每日产生数十亿条价格变动和新闻数据 但有效信号占比极低 99%信息属于噪声[6][7] - 金融规律存在自毁特性 任何有效信号被识别后会被迅速套利直至失效 即Alpha衰减现象[8][9][12] - 历史K线数据已被全球开发者深度挖掘 缺乏预测未来的剩余价值 导致模型仅能进行历史数据拟合[9][10] 金融AI的应用转向 - 行业从预测转向研究辅助 重点应用于财报分析 公告解读 数据清洗和回测代码生成[4][15][16] - BloombergGPT实际定位为数据处理器 将非结构化金融信息转化为结构化数据供研究员使用[15] - 开源领域转向开发数据助手工具 通过AutoGPT抓取市场情绪 用LangChain整合财报 接入n8n实现工作流自动化[15] 人机协作的新范式 - 有效模式为"人类策略+AI效率"组合 AI承担信息处理等基础工作 人类专注认知判断与决策[16][17][18] - 大模型核心价值在于提升信息处理速度 实现秒级财报查询 公告解读和策略回测[16] - 金融核心能力仍依赖对不确定性的判断和市场博弈感知 这些能力尚未被AI取代[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