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厦门同安:“四链融合” 激活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环球网·2025-09-04 09:42

行业增长态势 - 同安新能源产业链产值从2022年81.9亿元跃升至2024年335.4亿元,2025年同比增长近80%,呈现每年百亿级增长态势 [3] - 同安区将新能源产业作为"一号工程",目标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创新发展标杆和厦门重要增长极 [3] 创新链发展 - 企业新能安自主研发"昆仑"系列磷酸铁锂电池,具备高安全、长循环和耐低温特性,与全球超30个国家地区合作,在无人机电池和户用储能系统出货量居领先地位 [4] - 厦门科学城I号孵化器打造"楼上楼下"创新综合体,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实现技术、场景、商业三重验证功能 [5] - 政策层面发布《同安区关于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从8方面提供支持,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42家(连续三年年净增超100家) [7] - 2025"青山杯"工业绿色低碳创新大赛聚焦AI+能源、数字化能碳管理、碳捕集三大专题,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 [7] 产业链布局 - 龙头项目厦门时代(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一期2024年底投产实现产值11.88亿元,预计2025年产值突破80亿元;二期2026年二季度投产,预计提供超1万个岗位 [8] - 海辰储能2025年上半年跃居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二、电力储能出货量第二,带动中科华联锂电隔膜、科达利结构件等上下游企业集聚 [10] - 同安区编制新能源产业图谱,梳理53家规模以上企业(优势集中在电池制造环节),精细化筛选40家招商目标企业 [10] - 2025年上半年同翔高新城新增签约项目55个,总投资341.9亿元,形成以厦门时代、海辰储能、新能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12] 资金链支持 - 厦门科学城基金湾区吸引50余只私募基金入驻,管理规模超400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基金3只规模达137.09亿元 [13] - "财政政策+金融工具"双轮驱动,设立五项"同字号"政策工具,市区政策协同撬动信贷资金34亿元 [13] - 辖区拥有银行21家、证券机构5家、保险机构29家,通过政银企协作平台整合金融资源 [13] 人才链建设 - 2024年出台《高层次人才引育九项措施》,提供最高1000万元创业扶持资金,企业引进人才可获10万至18万元奖励 [14] - 创新推出"苏颂人才卡"提供近10项生活服务,全区提供人才公寓2382套,累计引进培育各级人才1065名(含国家级人才10名) [14] - 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建成3家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基地,集聚近2万名新能源产业工人,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 [15] 产业生态深化 - 发布《厦门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白皮书》,提出六大"十五五"发展建议 [17] - 对接会签约16个合作项目,发布35家企业55项本地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涵盖发电、微电网、能源管理、充电设施领域),总投资额达7.4亿元 [17] - 中国信通院开展"产品数字护照(DPP)"专题辅导,支持新能源产品出海数字化认证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