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食品主理人,为何烂大街?
36氪·2025-09-04 03:37

行业现象分析 - 食品行业主理人模式从受追捧到被消费者抛弃 反映品牌IP过度泛滥与价值错配问题 [1][9][10] - 主理人概念源自海外 本质是品牌人格化运营 要求高超业务水平与管理能力 但当前多数从业者缺乏专业性 [4][6] - 消费者对主理人店铺的核心不满在于价格虚高(如咖啡售价达数十元)且产品品质未达预期(口感与连锁品牌无差异) [3][7] 消费行为变化 - 年轻消费者初期愿为情绪价值支付溢价 但理性消费时代更看重产品实质与性价比(瑞幸9.9元咖啡形成价格对比) [1][3] - 消费者反感过度包装的主理人标签(如煎饼果子、烤肠摊主自称主理人) 认为本质是个体户却刻意营造高端人设 [4][7] - 当前消费者偏好真材实料的服务提供者 而非缺乏专业能力的"形象型主理人" [9][12] 商业模式缺陷 - 主理人店铺依赖高溢价盈利而非规模化运营 产品力不足时易引发价值质疑 [6][7] - 品牌将主理人作为营销噱头(如燕麦片品牌称"早餐主理人") 反而加剧消费者反感 [9] - IP化运营存在风险:当产品无差异化时 消费者会将注意力转向主理人个人 若无法持续提供价值则导致口碑崩塌 [10] 行业未来展望 - 需清除缺乏专业能力的假主理人 推动行业重塑 [12] - 未来主理人模式需以专业化服务与过硬产品重建信任 尤其在行业壁垒高、服务需求强的领域 [11] - 主理人本质是品牌与消费者关系重塑的桥梁 在渠道发达时代需更精准匹配消费需求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