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 - 中办国办提出建设诚信透明、方法统一、参与广泛、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1] - 该市场是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 将创造巨大绿色市场机遇并带动全社会参与绿色低碳发展[1] - 北京绿色交易所作为运行管理机构 为核证自愿减排量提供集中统一的交易和结算服务[1] 市场交易数据表现 - 自2024年1月22日启动至2025年8月25日 累计成交量约250万吨 成交额超过2.1亿元[1] - 首批CCER于2025年3月7日完成交易 当日成交量74.88万吨 成交额6024.18万元 均价80.45元/吨[2] - 目前CCER每日成交均价普遍在80-90元/吨之间 反映市场对CCER质量的高度认可[5] 方法学拓展与项目进展 - 首批方法学涵盖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造林碳汇、红树林营造四类[2] - 2024年底新增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两类项目[2] - 第二批CCER方法学拓展至生物质发电和油气甲烷回收领域 新版方法学增至十个[1] - 生态环境部正在就纯农林生物质并网发电、热电联产等4项方法学公开征求意见[2] 强制与自愿碳市场衔接机制 - 自愿减排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同构成全国碳市场体系 通过配额清缴抵销机制相互衔接[3] - 重点排放单位可使用CCER抵销年度应清缴配额量不超过5%[5] - 《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减排效果明显、规则体系健全、价格水平合理的碳定价机制[3] 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后 企业对CCER需求进一步增加[5] - 当前CCER供给相对有限 在供需共同作用下成交价格保持较高水平[5] - 已登记项目减排量共948万吨 有出售意愿的项目业主将CCER转入交易系统[2] 质量保障与制度创新 - 新制度设计突出"自愿"属性和诚信管理 政府不再进行实质性评估审查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6] - 对建设运营成本高、具备公认额外减排效果的项目免予额外性论证 简化项目开发程序[6] - 使用计量参数缺省值和减排量计算模型代替监测参数 降低项目开发成本[6] 金融机构参与情况 - 已有超过2900家企业完成账户开立 涵盖原材料与生产业、能源制造业等多个行业[9] - 金融领域超过100家机构开通CCER账户 类型涵盖银行、券商等[9] - 北京绿色交易所为金融机构提供碳资产管理、CCER开发与交易等业务培训[9] 碳金融创新发展 - 《意见》提出稳慎推进金融机构开发与碳排放权和CCER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8] - 各地探索可持续挂钩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等融资模式[8] - 研究推出基于CCER的金融衍生产品可行性 支持实体企业绿色低碳发展[8] 碳中和服务实践 - 北京绿色交易所为各类客户提供产品、活动、组织等不同层面的碳中和服务[10] - 服务包括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减排策略制定、第三方核查、碳抵销渠道对接及碳中和鉴证[10] - 面临最大困难是企业供应链碳排放核算和标准的国际互认问题[11] 数字化技术应用 - 开发组织碳核算、活动碳核算等数字化核算平台[11] - 探索利用数字化、区块链等技术建立科学、严谨、可追溯的数字化碳中和技术流程[11] - 这些流程探索很大程度上为了满足各类中小企业践行碳中和的需要[11]
专访王乃祥:碳市场扩围后,企业CCER需求增加丨首席气候官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9-02 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