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山河破碎艰难时刻 穿越烽火的歌曲成为抗战历史中宝贵的“有声记忆”
央视网·2025-09-02 07:42
央视网消息: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文艺工作者用音符作刀枪,以旋律为号角,谱写了一曲曲唤醒民众、鼓舞斗志的战歌。 抗战歌曲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集体记忆,让我们重温经典旋律,去 聆听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回响。 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我们见到了现存最早的《松花江上》老唱片——这是1939年灌制的版本,也是这首歌曲首次以电声 形式被记录下来。没有恢弘的编曲,只有如泣如诉的慢板,像结冰的泪,封存着千千万万东北同胞的失家之痛。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 物馆馆长吴先斌介绍,作者张寒晖目睹了大量的东北军民流亡到关内,对他触动很大,在一夜之间就创作了歌词《松花江上》,用了 民间的小调的形式谱曲,起名为《松花江上》。首先歌词能够进入人心,加上曲调,也符合整个当时中国人的情绪。 在抗战时期的救亡歌曲中,《毕业歌》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滚烫的青春气息,成为无数青年投身民族救亡运动的精神号角。田汉的 歌词充满号召力,呼应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聂耳采用进行曲风格,旋律铿锵有力,歌曲既易于传唱又富有战斗性。 今天,抗战的硝烟虽然远去,但这些穿越烽火的歌曲,记录了山河破碎的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