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沙进人退”到“路进沙退”:内蒙古穿沙公路的治沙智慧
中国新闻网·2025-08-30 11:03
项目概况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新建巴音—蒲圪卜穿沙公路全长16.81公里 将沙丘分割并形成治理新格局[1] - 穿沙公路通过"以路划区 路定沙阻 路进沙退 路通业兴"模式成为生态修复与民生改善的绿色动脉[1] 治理技术 - 采用"以路治沙"科学组合拳:先修路 再扎草方格固定流沙 随后种植耐旱耐盐碱植物锁定沙丘[3] - 草方格沙障技术源自包兰铁路防沙体系 曾获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7] 经济效益 - 公路为光伏项目选址和设备运输提供通道 促进土地流转并创造光伏管护、治沙造林等本地就业机会[5] - 穿沙公路直接推动生态治沙面积达49万亩[5] 发展规划 - 达拉特旗计划2025年实施55公里"以路治沙"项目 目前已建成穿沙公路544公里[5] - 内蒙古计划2030年前新建改建穿沙公路超6300公里 带动1200万亩沙地治理[5] 模式推广 - 自1997年鄂尔多斯杭锦旗建成首条穿沙公路后 "以路划区 分块治理 锁住四周 渗透腹地"模式已在内蒙古全境推广[5] - 新时期将公路建设、防沙治沙与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同步推进 形成可复制的荒漠化治理中国方案[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