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小投资者司法保护再升级——专访上海金融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周欣
证券日报·2025-08-29 15:58

上海金融法院证券虚假陈述案件审判情况 - 上海金融法院基于7年审理2.3万余件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的经验发布风险防范报告 旨在提供信披规范指引并防范资本市场风险 [1][2] - 法院审理了22件全国首例案件 其中11件为证券领域案件 包括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 操纵市场责任纠纷及投保机构代位追偿董监高等类型 [2] - 通过全国首例证券群体性纠纷示范案件 首例证券集体诉讼和解案及普通代表人诉讼案等创新审理方式 依法维护投资者权益 [2] 第三方机构财务造假责任 - 证监会近期对配合越博动力财务造假的第三方于某和贺某分别处以200万元和30万元罚款 对*ST高鸿案配合造假第三方罚款700万元 [3] - 帮助造假者主要包括发行人的供应商和客户(提供虚假合同发票或资金通道)以及金融机构(提供虚假回函信息) 均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4] - 该类案件面临送达难 事实查明难 主观状态认定难及赔付能力低等问题 法院通过监管司法协同机制推动审理 [4] 退市公司投资者权益保护 - 2024年55家公司退市 2025年前8个月30家公司触及退市指标(23家已摘牌) 退市机制常态化运行 [5] - 投资者可要求退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根据招股说明书承诺承担股票回购责任 但公司退市后赔付能力下降导致权益兑付困难 [5] - 法院采用"示范判决+专业调解+司法确认"方式化解300多件退市公司纠纷 投资者需关注公司财务状况并选择先行赔付等多元救济路径 [5][6] 证券纠纷代表人诉讼机制 - 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推动常态化开展普通和特别代表人诉讼 上海金融法院已审结1起特别代表人和2起普通代表人诉讼案件 [8] - 通过投资者司法保护综合平台实现全在线自动审查适格投资者 调取交易数据及赔偿款直接划付 降低维权成本 [8] - 代表人诉讼的扩容效应将对违法行为形成警示威慑 进一步便利投资者维权 [8] 立体化追责体系完善方向 - 需强化民事 行政 刑事程序协同及信息共享 加强涉刑被告送达和卷宗调阅等程序衔接 [9] - 以控股股东 实际控制人为被告的民事案件数量较少 需通过多机制合力实现"追首恶" [9] - 需进一步落实民事赔偿责任优先原则 确保涉案财产优先用于投资者赔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