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如何不让AI成为造假者的利器?
中国经济网·2025-08-29 09:47

AI克隆声音侵权现象 - AI克隆声音技术被部分自媒体博主用于推广农产品和24小时直播互动 成为流量获取手段 [1] - 利用技术工具仿冒他人声音带货超出正常商业营销范畴 属于违法行为 [1] - 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条规定禁止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伪造方式侵害他人声音权益 [1] 平台治理与技术应对 - 社交媒体平台已升级AI内容识别系统 要求AI生成作品进行明确标识 [1] - 存在从业者刻意规避平台强制标注机制 甚至公开销售绕过AI打标经验 [1] - 平台需开发高效内容检测工具 结合人工审核并健全辟谣机制 及时下架不实内容 [1] 监管政策与实施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 将于9月1日正式施行 [2] - 新规要求所有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必须进行标识 [2] - 监管存在一定局限性和滞后性 需持续完善 [2] 消费者应对策略 - 消费者需保持辨别真伪的独立思考能力 对违背常识信息保持警惕 [2] - 建议通过阅读经典文章替代短视频消费 提升信息鉴别能力 [2] - 对未经证实的网络爆料需保持冷静态度 这是网络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技能 [2] 技术发展趋势 - AI造假与打假将呈现长期博弈态势 被视为猫鼠游戏式的持久战 [2] - 监测技术需与时俱进持续升级 当前仍存在大量未标注AI内容 [1] - 技术治理需通过开发更高效检测工具与人工审核相结合实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