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信心 - 新能源和新材料行业正迎来产业变革 明确且持续扩大的增量市场与内卷竞争并存 产业链企业需思考新经营范式 资本机构也需调整投资态度和逻辑[2] -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投资节奏和热情越来越高涨 行业本身发展带来众多投资机会和值得深入挖掘的方向[8] - 全社会用电量和LNG能源消耗数据维持在5%-10%的增长 能源行业规模在万亿元以上 是未来三到五年能稳定增长的为数不多的行业之一[10] - A股IPO上市企业中新材料相关占比达28% 为历史最高水平 表明新材料领域明显受到市场关注[12] 投资机构策略与方向 - 弘毅投资创新提出"四个一"投资模式:一区域、一产业、一基金、一园区 结合地方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 管理资金规模超过1300亿元 在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投资超100亿元和几十家公司[5][20] - CMC资本投资方向聚焦消费和文化赛道及制造与影像科技 15年期间投资近80家公司 一半完成上市并成功退出 在上海、北京、香港、阿布扎比设有办公室[5] - 众行资本专注于泛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三个方向 单期基金管理规模从2亿元增长到20亿元左右 侧重投资制造业端 看重产品在大工业领域的通用应用价值[5][10] - 德联资本聚焦中早期科技类投资 管理资金规模50亿元 每年投资15-20个项目、3-5亿元规模 重点关注AI应用、生物医疗、泛半导体和能源科技三个方向[6][11] - 中启资本作为中国中化集团旗下市场化CVC 聚焦新材料领域投资 管理资金规模30亿元 已投出6家科创板企业[6] 具体投资机会与案例 - AI产业发展带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应用场景 延伸产业链环节 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浪潮可能带来新业务增长曲线[2][10] - 能源科技领域范围广泛 包括能源载体转换、终端用能电气化及电力系统智能化 新兴电力系统用AI辅助电价预测等细分赛道存在优质投资机会[3][11][12] - 德联资本投资天然气热裂解碳氢联产装备企业 将甲烷裂解成纳米石墨和氢 实现氢气成本几乎为零且清洁 关注底层经济逻辑而非短期补贴[12][14][15] - 众行资本投资奕斯伟材料项目 作为组局方伴随企业成长至科创板过会 投资收益可观 注重与创业者在企业发展规划上寻找共鸣点和相互认同[15] - CMC资本投资惠生清洁能源 2022年净利润6000万元 2024年预计突破20亿元 估值从55亿元上涨至160亿元 企业将液化天然气工程放在巨型船舶上 具备全球化视野[15][16] - 弘毅投资关注氢能、突破性锂电材料及更早更硬科技领域 已投资中国巨石、新奥集团等项目[16] 投资逻辑与关注重点 - 投资机构应做到术业有专攻 结合区域优势和产业发展[2] - 更看重创业公司产品在大工业领域的通用应用价值 若应用场景过于单一且难创造第二增长曲线则需慎重[3] - 能源领域投资不仅包括新能源 还包括能源载体转换、终端用能电气化及电力系统智能化等[3] - 投资逻辑关注产业深度、广度、扩展性和可能性 企业团队需具备强成长性 能持续研发和技术突破[17][18] - 国际化视野有助于更早发现机会 不同国家国情和产业特点导致底层驱动因素差异[21] - AI能极大提高材料研发效率降低试错成本 尤其在配方研发环节价值作用明显 但制造环节存在数据不足挑战[22][24] 能源科技投资聚焦方向 - 能源转换装备化:能源从资源属性向制造业属性转变 用装备化生产或进行能源间高效转换 如氢、氨、醇、SAF等新型储能载体[25] - 终端用能电气化:全球终端用能电气化程度仅30%左右 目标提升至60%-80% 工业场景存在大量用能设备电气化机会 如工业热泵等[25] - 新型电力系统智能化:国家政策推出频繁密集 电力系统变革力度前所未有 带来巨大投资机遇[25] 投资风险与退出方式 - 技术创新层面存在风险 科技快速发展可能导致刚起步材料变成行业不再需要材料 需慎重研究产业链技术强相关性和必要性[29] - 技术产业化不明确 一旦产业化后前沿行业易变成内卷行业 投资机构存在盲目追求热点挑战 需更强调投资纪律性[28] - 退出方式包括发展阶段性地退出、与上市公司密切联系进行并购整合退出 并非所有项目都要独立上市[26] - 港股为硬科技产业中早期、亏损体量较小公司提供通道 上市后表现不错[28] - 能源行业自带稳定现金流属性 如分布式光伏、储能、城市燃气管道、水电等 在利率下行环境中稳定现金流优势凸显 资本变现路径逐渐丰富[28]
绿色基石:新材料与新能源产业的投资新风|甲子引力X
搜狐财经·2025-08-28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