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62岁“霸总”,每周做药100小时,坐拥千亿市值|36氪专访
36氪·2025-08-28 02:36

公司创始人背景与经营理念 - 创始人朱义1960年代出生于四川内江 复旦大学生物物理专业毕业 曾从事大学教师和房地产行业 1996年创办百利药业前身 主营仿制药业务[1] - 公司通过仿制药业务积累资金反哺创新药研发 采用"曲线救国"发展路径 而非依赖海归团队或新颖靶点的传统模式[2][3] - 创始人保持高强度工作状态 每周工作7天 每日8点开始听取团队汇报 晚间审阅临床项目日报 亲自设计数据监控表格[1] 核心产品与授权交易 - 肿瘤创新药BL-B01D1(EGFR×HER3双抗ADC)以8亿美元首付款、84亿美元总价授权给百时美施贵宝 保留美国共同开发和商业化权益[2] - 该交易为国产创新药单药对外授权总价最高记录 首付款金额已被后来者超越但总价记录未被打破[2] - 产品为全球唯一进入三期临床的EGFR×HER3双抗ADC 在中国和美国开展40多项临床试验 覆盖9种三期临床适应症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26] 研发体系与临床效率 - 公司拥有近700人临床团队 3年内开展70多项临床研究 每个员工负责3-5个项目[16] - 临床成本控制显著低于行业水平 国内单个患者临床成本约20余万元 远低于行业50万元标准[13] - 采用"管人理事"一体化管理模式 避免项目经理与执行团队分离导致的沟通成本 要求团队成员同时具备管理和执行能力[17] 财务状况与资金策略 - 2023年账上现金约4亿元 面临现金流压力 但通过仿制药和中成药业务每年贡献5000万至1亿元现金流[11][13] - 获得银行10亿元人民币纯授信贷款 无需担保抵押[13] - 近期完成近40亿元A股定增 预计从BMS交易获得5亿美元近期付款 暂缓港股上市计划[41] 商业化战略规划 - 预计2025年提交BL-B01D1首个上市申请(鼻咽癌适应症)[28] - 创新药商业团队现有200余人 计划扩展至500-800人 商业化首年可能急速扩张至2000-3000人[28] - 仿制药销售团队从原上万人精简至200-300人 未来考虑独立或出售仿制药业务[28] 研发管线布局 - 截至一季度共有14款创新药处于临床阶段[30] - HER2 ADC药物BL-MO7D1三期临床于5月底完成首例乳腺癌患者入组[30] - 聚焦肿瘤领域 ADC为长期重点方向 同时探索肿瘤精准杀伤和转移追踪技术[31] 跨国药企发展目标 - 计划5年内建成跨国药企框架 10年内成为有规模的跨国药企[36] - 需具备四大能力:全球领先研发创新、全球临床开发、全球供应链、全球商业化 目前仅缺美国商业化能力[37] - 海外临床成本为国内10倍 国内患者成本30万元 美国患者成本30万美元[40] 人才管理与组织文化 - 实行高绩效高回报机制 业绩优秀者可获得"让人仰望的薪资"[20] - 采用结果导向管理 强化培训与淘汰机制 创始人亲自参与大量面试工作[18] - 研发团队由国内高校应届毕业生(2011年起招募)和美国年轻科学家组成 避免"fast follow"式研发[33][34]